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我的课堂阅读微革命作文

2017-07-24 
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
 

 





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我们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



教过10多年的高中语文课,带过8年的高中毕业班之后,处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和目前几乎以升学率作为评判高中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的夹缝中。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自认为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还是有些功底的,因为我在读大学期间对中国古典文学下过苦功夫。事实上我的讲课水平也还是不低的,我能够让我的学生们在我的课堂上听到如痴如醉的同时,还能够给他们深刻的思想启迪。我教的学生的高考成绩也不错,不然学校也不会让我每年都带高三复读班,但平心而论,我的学生语文素养总不让我满意。问题出在哪儿了?我思考的结论是,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剥夺殆尽了!如果说我的语文素养还算可以的话,那是我读出来的,写出来的,而不是听哪个老师讲出来的。要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就只能让他们自己操练起来,即读起来、写起来、讲起来,除此之外,别无它途。而几乎所有的老师们都知道,从初中开始,是没有学生在课下学语文的。所以,指望课业负担十分沉重的高中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是不现实的。那么没关系,我把课外阅读变成课内阅读,我把语文课变成阅读课,我把教室变成图书馆和阅览室。



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每周两节课就固定为阅读课,阅读内容以我给学生提供的阅读书目中的古今中外名著为主,以报纸杂志为辅。 共读和自由选择相结合,寒暑假指定给学生共读书目,阅读课学生从书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阅读。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每个学生读完一部书之后,一定要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实在写不出来,就写一则书籍推介张贴在教室里的每月荐书栏。阅读和演讲相结合,每个月结束的时候,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就是学生以自己的书评为基础,站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讲,谈观感、谈人物、谈技法、谈故事都可以,我都有影像记录。学生们热情高涨,有些学生提前做好精美的课件,搜集很多和阅读书目相关的资料,这其实已经变成了微课题研究。我这样做到底让学生们干了什么?大家可以看,从海量阅读开始,到书评写作,到资料搜集整理,课件制作,到登台演讲,是不是包含了我们希望学生们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获得的所有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而更为关键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一种兴趣高昂的亢奋中主动自觉地去完成的。当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当他们在同伴的掌声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体验和幸福感的时候,每周一次的阅读课该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期待啊。



在对阅读课的课程资源的逐步探索和开发中,我还尝试着把很多经典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带进课堂,这两个学期来,给学生们放映过《肖申克的救赎》《死亡诗社》《边城》《祝福》《罗生门》《心灵捕手》等一系列的电影,每次观影过后都组织学生讨论,并进一步形成观后感和影评。我这样做的意图是,在开拓孩子们的视野,深化孩子们的灵魂、净化孩子们的灵魂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让他们用语文的形式——即说或写的方式展示出来,避免把语文课变成了电影课,更避免把语文课当成了消遣课。



当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我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就是我要讲授的语文课没有按时结束。但是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我对我正在做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有足够的自信,一个语文素养提高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还是一个问题吗?在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学生最高成绩考到129分,班级120分以上的学生大有人在,远远超越同类平行班级。到这时候,我说什么话,都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了。



当然,刚开始开展阅读课的时候,有个别学生和家长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我这是不务正业,正经课文不讲,却带领大家读课外书。这其中就有我班里那个学霸,对阅读一点不感兴趣,快期末考试的时候,他让他妈妈给我打电话,说马老师啊,快考试了,你还有很多课文都没有讲呢,我孩子急得不得了,这怎么办呢?我说你儿子不就是想考个高分吗?这很简单,听我的,把他每天做的高考题扔掉,读书就行了。结果她当然不听我的劝告。结果是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在全班同学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他反而倒退!他能不倒退吗?给他多少分数,还不是我大笔一挥。想必各位都听明白了,为了推动班级形成阅读的氛围,我是采取了一定的策略的,对那些只关心分数的学生和家长,我就让分数给你说话,怎么说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阅读者昌,不读者亡!等大多数学生都真正爱上阅读,并尝到阅读带来的甜头之后,我这个小策略自然就束之高阁了。



阅读课开展一段时间后,我写过一篇文章记述班级的变化,赵渝老师还对这篇文章就行了评点,在我的博客里也有。我是这样写的:



在这个科技昌盛甚至泛滥的年代,我一直无法喜欢上蓝光闪烁的电子屏,像个傻子似的对着小小的屏幕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仅从健康的角度而言,且不说电子辐射,手机阅读对视力的伤害也是巨大的,更不用说有少数学生可能沉溺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而不能自拔。



所以,在我的教室里,我要用书卷的温暖对抗光屏的荒寒!



我有课间进教室的习惯,课间突然地走进教室,特别是在我没有课的时候,能够发现学生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当然,最本真的状态并不一定都是最美的状态,比如,有拿着手机读得津津有味的学生,当我在他旁边站了好久还浑然不觉,直到有其他学生很夸张地发出各种声音时才能“惊醒梦中人”。阅读手机的学生看到我在旁边,很不好意思地把手机乖乖交到我手里,因为我们有约在先——我允许他们带手机,但不允许在班里开机,一旦违犯,就把手机交给我,我代为保管,学期结束可以领回。如今手机的泛滥,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甚至身心健康。



可是,书香班级活动开展以来,教室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我已经很难再发现课间有玩手机的学生,无论我何时进入班级,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手捧书卷,沉迷在文字的海洋里,淡忘了周围的一切。



学生们10月份的阅读书目报上来了,教室后墙上开辟的“书香门第”读书角建立起来了,书柜搬进教室了,学生们本月的“每月荐书录”上墙了,我计划再给班里添置一个报架……明天就期中考试了,我没有发现往常考试之前学生的浮躁和紧张,却看到更多的学生淡定地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



一遍遍地浏览着孩子们交上来的10月阅读书目,我欣喜不已,韩晨晨的《母亲》,李东亚的《命运的樱泽湖》,君的《海上花落》,李良帅、张传一的《三国演义》,郭娜的《人生》,赵令华的《巴黎圣母院》,王金凤的《围城》,耿世博的《正能量》、《蛙》,郭彦驼的《水浒传》,谢一晗、尹凌晨网购了《目送》,张丹丹、张艳伟、王潇选择了《家》,孙昕、王孟阳、王天露共同选择了《红楼梦》,喜欢历史的白慧敏、鲁大伟、周昊飞、王晓辉共同选择了《明朝那些事儿》,读过一卷之后意犹未尽,鲁大伟和周昊飞又让我帮他们网购了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喜欢财经的同学焦茹一选择了《资源战争》,刘洞艺选择了《犹太人的经商之道》,刘扬在读《乔布斯传》,喜欢哲学的刘力腾选择了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和邓晓芒的《思辨的张力》…… 说到这个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前一阵子竟然读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我真怕他“走火入魔”,就给他推荐了《西方哲学史》,我又想起了高一时那个热衷军事和经济的小耗子——史文浩,他给我们做了包括钓鱼岛争端在内的五次演讲,就是这个小耗子,后来竟然买来了全套三本《资本论》去啃,我给他建议说,世界政治经济类图书中,《资本论》当然是经典,但读书还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去读,先读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会明白马克思《资本论》的很多观点是有来处的。可惜这个懂事、好学又独立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高一结束时就转到四川去读书了,不知道今天他对读书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吗?



看到孩子们在随笔中写了更多更好的读书札记、读后感和书评,我兴奋异常。



张艳伟读完《平凡的世界,》迫不及待地给我发信息,写了下面这段话:



《平凡的世界》包含着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这个复杂世界的冷暖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自己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我不能猜透王向前的结局是否会幸福,不能理解润叶对无望爱情的等候,不能想象孙少平对劳动的坚定不移,更不知道晓霞的伟大,秀莲的牺牲,少安的劳苦精神是否最终能得到命运的恩赐,但值得安慰的是,他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记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只能把永远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和地继续耕种。



尹凌晨在《长恨歌》书评的开头写道:



 (《长恨歌》)邮递过来后,迫不及待的撕开包装,单看其外封面,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书的封皮有两层,上面一层是木褐色,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下面一层以深褐色为底,上面画着牡丹花,还有飘逸着的羽毛。让我不禁想到了繁花似锦的老上海,如梦如幻。



     果不其然,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变迁的大背景下,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作者那细腻而绚烂的笔写的哀婉动人。《长恨歌》生动的描写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沦了无数理想,然后躁动、怨念和幻灭。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的眼前依次展开。



孩子们,读吧,你们这一次考不好也没有关系,阅读可以造就直抵心灵深处的裂变,可以让你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一个新命的诞生可以影响之后久远的人生。



最近读吴非老师编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小书,书中收有一位题名郝彧的教师的一篇文章——《有许多事你以后才知道》,老师在文章里说,他收到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一封信,学生在信里说:“我觉得我最幸福的莫过于高三所读的书,依然记得一模读完《寻找家园》,二模读完《阳光碎片》,三模读完《精神自治》,五一放假,买了两本书——《守望的距离》、《西方文学十五讲》,又在四模之前读完了……高三时,我每天读两遍筱敏的《山恋》,直到现在还能背下来。我想我是注定要接受这份火光的照耀。大地万物,瑟缩着哑默着停滞不前,但灵魂依然生长;学术界被冰封在象牙塔之下,但就在暗流中,依然有许多低沉长叹的声音,许多沙哑咆哮似的的悲鸣。”



老师收信后非常感动,他写道“天下还有比唤醒灵魂更伟大更令人激动的事业吗?如果没有这封信,老师永远不会知道高三的阅读对他内心所起的作用;我相信一定不止一位学生领受过这份火光的照耀。如今我们各自奋斗在各自的人生里,但那高中三年的时光,老师和学生已经在共同的阅读中形成默契,他相信我们会坚守,正如我们相信他会正直地生活”。



也许,这些书最终并不能改变世界,但我相信,有更多的孩子沉浸书中,他们的人生会有所不同,这个世界也将因此会有所不同。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