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超越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尊奉教育的原旨和本真,坚信人类的理性和精神力量,终将能实现教育追求的理想。
■朱祥海
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里,政府、知识界和社会公众都在言说教育。因为教育事关国家未来、民族命运和每个人的幸福,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精神基础。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理想促进社会发展?怎样造就人的好品质和健全的情感?如何通过接受教育解决生存的难题,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源于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观。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社会的功利化思维和唯物欲主义,以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和财富为最高评价尺度,并成为用以衡量人生成功和生活意义的标准。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教育,造成了教育自身承载的理想不再神圣,仅仅是次优目的。
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名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教育的原旨是追求卓越,使人变得优秀,能获得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优秀成就,最终过一种有意义的优质生活。但是,当教育不再执著于造就卓越的人,而以社会功利为目标,通过复制知识的方式训练人,忽视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致使知识创新能力迅速衰减,便造成了文化发展与竞争中的弱势,并且更少有创造性的世界性成就,也难以对整个人类作出知识上的贡献。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教育的理想?唯有回归教育的原旨,即培育卓越的人。
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什么?
能够说出一种智慧
每一种教育都试图说出一种生活的智慧,即如何过好的生活,并依此目的进行知识传授。这是古希腊把智慧列为四大美德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以省悟为教育核心的缘由。好的教育,应当是能够说出过好生活需要何种智慧的教育。因为教育是人类用以应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方法,经由智慧、知识与技艺来解决无法避开的各种难题。但由于受到自身理性能力、欲望和情感的制约,人只能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矛盾、冲突和争夺。有高贵与梦想,也有卑贱和堕落。同时,每个有理智的人都希望过大致公正、合理、安定的生活,这就需要用高度的生活智慧来解决现实或潜在的各种冲突。因此,好的教育应当培养人具有生活的智慧,使人能够理解生活的真实,逐步达致洞明世事、通达人情。生活的智慧绝非纯粹的知识,现实要求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生活大于知识。现实生活不是知识的逻辑推演,而是对经验与智慧的考验。
激发追求真理的创造精神
没有创造精神,人类文明就无法发展。同样,没有批判,也不会有知识的增加。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独立思考和执著地追求真理,是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动因。好的教育,应当注重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理想在于,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教育的功利化求取的则是赖以谋生的技术性训练,没有了对真理的爱与执著,关注的仅是知识的复制,结果必然造成人的思想、灵感和想象力的匮乏。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培育对真理的热爱、对创造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