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教育时评 >

22岁学生正教授 “破格”并不“出格”(1)

2012-03-26 

  刘路不是被评为正教授的,而是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这种压力或许可以避免一些专家担忧的“方仲永悲剧”的发生。

  刘路被聘为正教授,对于打破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片面量化科研项目与论文的做法是有积极作用的。

  3月20日下午,中南大学决定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从而成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而在2010年,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了国际数学逻辑界,被称为“数学奇才”。

  在可查证的资料中,中国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前应该是著名外交家、书法家、1904年出生的叶公超先生。他1924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1927年任暨南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并兼吴淞中国公学英国文学教授,时年23岁。现在,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擢拔为教授,又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第一个大学没读完就成为教授的人,第一个22岁成为教授的人。

  叶公超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值得回味的。一是名校众多,清华、北大、中央大学、浙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等,都曾跻身世界前100名;二是大师辈出,20余岁的教授亦大有其人,如胡适、朱自清、周培源、钱钟韩、钱钟书、陈省身、华罗庚、黄玉珊、朱偰、柳无忌、李卓敏等,他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颇有知名度;三是学科实力较强,清华的文史、数理,北大的文史,协和的医学,南开的经济学,东吴大学的法学,金陵大学的农学等,都曾名扬海外;四是教授稀缺,一般的大学都只有几名、几十名教授,连清华与北大也都只有约100名教授;五是职称非终身制,比如叶公超1927年在暨大、吴淞是教授,1929年到清华也是教授,但1935年到北大就只是一名英文系讲师;六是教师学习机会多,清华规定教师每4年即可公费、带薪出国研修一年,北大、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等规定任教满7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即使烽火连绵的西南联大时期,曾昭抡、华罗庚、陈寅恪等也都能正常出国做研究和交流;七是教师待遇好,北洋时代教授月薪可达白银200两,五四前后可拿到近300银元,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月薪都超过了万元;八是教师慎独于学问,战前生活在清华园的王元化就说:“当时的教授看不起一般在国民党当官的。”九是教师积极服务社会,不仅在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有教师的身影,他们还资助青年,自办《新青年》、《独立评论》等刊物,发挥社会影响;十是培养的学生质量高,大学生毕业后许多成为社会名流,出国留学生约20万,归国率超过90%,回来从教的超过60%成为了大学教授。

  中南大学擢拔22岁的刘路为教授,并给予其100万元奖金,这其中有两点很有意思。第一,刘路不是被评为正教授的,而是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因此可能像当年的叶公超一样,现在在中南大学是教授,过几年到别处去了,或者中南大学觉得他不符合教授条件了,他就可能不是教授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