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教育学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解读(4)

2013-04-15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解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

  3、了解我国建国后教育目的演化的过程,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

  两种表现形态:

  1.以社会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

  2.还承认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成文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范畴:

  1.学生受教育目的;

  2.国家、社会、部门、单位等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发展教育的目的;

  3.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到各种教学目的与要求;

  4.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特点: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现,通常从哲学高度提出,难以客观测量。

  优点: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指导和管理全国教育事业;

  缺点:容易导致全国教育由于整齐划一而机械单调。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与特殊、概括;

  B、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来落实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

  1.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等)。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可测与不可测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孔子等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孟子

  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讨论

  1、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2、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3、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