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D【解析】略。
3.A【解析】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选取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的研究。
4.B【解析】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语词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据研究,3岁儿童仅能够辨别上下,4岁开始能够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7岁才开始能辨别
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5.B【解析】有意识记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有以下特点:①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②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③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6.C【解析】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为幼儿期。
7.D【解析】5~6岁是学前晚期,即幼儿园大班的年龄,在这一年龄阶段,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8.C【解析】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2岁儿童已经出现转导推理,在推理过程中不要求过多的层次。幼儿最初推理也有正确的,尤其是当幼儿对有关事物已经有实际经验时,其推理一般是正确的。幼儿的转导推理常常不符合客观逻辑,是因为缺乏知识经验,而且不会进行分类、概括。
9.B【解析】幼儿的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①游戏言语: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②问题言语:特点是比较简单、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等。
10.A【解析】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拉,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1.B【解析】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对喂奶姿势的食物性条件反射即属于这种记忆。
12.B【解析】皮亚杰将儿童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四个阶段。
13.A【解析】关于学前儿童词类的研究表明,儿童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和大量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14.D【解析】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15.B【解析】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一个人的民族、国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风气;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及社会、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①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②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③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6.A【解析】分离焦虑即指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入园初期的小班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这个集体,往往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等不适应现象。
17.B【解析】发泄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泄,二是心理的发泄。它们都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
18.C【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
19.D【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这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也就是说应该重视“完整儿童”的培养,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20.D【解析】受欢迎型的儿童大都长相端正,身体健康,智力发育好,性格活泼开朗,容易获得伙伴与成人的喜欢,被称为明星型孩子;被忽略型的儿童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很差,更不具备交往技巧,逃避群体、孤僻、沉默,容易被同伴和成人所忽视;题目中所提到的是被拒绝型儿童的表现。
21.C【解析】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22.D【解析】大班幼儿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儿童观察力和理解力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盛,爱说,好动,而且逐渐变得有情感,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关注。
23.D【解析】英国保育学校的做法是:教师每天邀请一名幼儿的家长来校参加整个半天的活动,在孩子早晨来园的时候,教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今天来的是谁的家长,小朋友表示欢迎。
24.B【解析】幼儿园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其成员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体现幼儿园和家长的伙伴关系。
25.B【解析】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是不必要的工作。
26.B【解析】带声响的摇铃、摇棒或者八音盒可以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是3~6个月的婴儿可以选择的游戏材料。
27.B【解析】我国托儿所教养大纲中规定,2岁以上的儿童可以进行集体参加的活动,时间在5~10分钟左右。孩子们在一起对于发展孩子的集体意识,学会在集体中听从教师指示,学习遵守集体行为规则,都是十分有益的。
28.D【解析】生理性惩罚实际上就是体罚,即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试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这种强烈刺激儿童身体的方法是被《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严令禁止的,是根本不允许在幼儿园以及各级教育机构使用的。
29.D【解析】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幼儿的每一项生活内容中都有保育与教育双重任务。近年来世界各国幼教都强调保教合一。
30.B【解析】1岁半以后的儿童可提供操作游戏材料(如积木、套盒、拼图等),手工绘画材料(大画纸、彩色笔、旧画报等),沙、水等游戏材料(小铲、水桶、杯、漂浮玩具等)等。
二、简答题
1.儿童的词汇可分为消极词汇(被动诃汇)和积极词汇(主动词汇):
(1)消极词汇是指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例如:某幼儿园中班正在进行看图讲故事活动,画面上两个小朋友为一个皮球而争执,老师问幼儿:“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孩子们举起小手争着回答:“两个小朋友都拿着一个球不肯放”;“两个人都想玩一个球,不肯让”;“两个人都抢一个球”。从幼儿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于“争”这个词的意思已经理解,但不能用确切而又概括的词“争”来归纳其含义。
(2)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写的词汇。例如:某天,2岁半的菁菁和妈妈在楼下的花园旁玩游戏,玩得正高兴时,菁菁嘴里突然冒出一句:“妈妈的头发黑油油。”妈妈很惊讶,停下来问她:“妈妈的头发怎么啦?”菁菁歪着头,认真地对妈妈说:“黑油油。”妈妈想起她曾经教给菁菁一首儿歌:“一条金鱼一个头,两只眼睛黑油油,有条尾巴在后头,摇摇摆摆水里游。”原来,她迁移了其中的“黑油油”一词来形容妈妈的头发。
2.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发展的速度、方向、强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就总体而言,整体发展呈波浪形向前推进。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童年期的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则表现出各方面的下降趋势。就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个体内部不同的组织系统、不同的机能特性的发展也各不相同,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3.(1)多动症,即儿童多动综合征,又名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类以注意缺陷为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行为问题。(2)多动症的基本特征有: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活动量过大;会有性急或冲动行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协调性差等。
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1)请进来的方式:①请社区里的工作人员为孩子开展活动;②利用社区的物、景和设施教育孩子;③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和日常发生的事情教育幼儿。
(2)走出去的方式:①建立幼儿活动机构;②开展流动幼儿服务;③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④与社区联手,开展优化社区环境的活动。
5.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五项原则:
(1)尊重性原则。在指导家庭教育时,幼儿园要尊重家长,乎等对待各类家长,尤其是各方面发展暂时落后的幼儿的家长,并引导家长在家庭里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2)科学性原则。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时,幼儿园要注意科学性,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科学性,又通俗易懂。
(3)协调性原则。幼儿园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要经常和家长交流情况、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4)了解性原则。了解家长的自身情况、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对幼儿园教育的看法,可以利用交谈、家访、填表等多种形式进行。
(5)针对性原则。幼儿园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要根据幼儿和家长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型和分层次的指导,注意灵活性。
三、论述题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5~6岁的儿童有意想象中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表现。具体特点如下: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大班幼儿在想象活动前已经有明确的主题,整个行动过程中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例如,一个大班幼儿在绘画之前说:“我要画大街上的人。”她按主题展开想象,共画了37分钟。所画内容都没有脱离主题。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5岁以后幼儿的想象内容涉及面比以前宽广得多,幼儿的想象常常涉及了上天入地的各种内容。这个年龄的儿童想象一般都不是只有空泛的命题,而是有情节。比如有的孩子说:“这是我家的电视机,有一根天线,是放在桌子上的,显得特别高……这是我在北海见过的亭子。”一个孩子在用几何形体拼图前说:“我拼一个韩老师,把手背在后面,她拿一张纸说‘小朋友,今天我教你们折孔雀’。”可见,他不但在行动之前有了想象的主题,而且已经构思了情节。
(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5岁以后幼儿的想象内容开始有了较多的新颖性,比如,在“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的主题下,幼儿想象“飞向天空”,“把太阳摘下来放在草原家中照亮”,“拿镜子取下太阳光给老师暖暖手”。在用几何图形拼图的活动中,该年龄幼儿不仅拼出单个的形象,还能把拼出的几个形象编成小故事。
(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这个年龄的幼儿注意到所创造的想象形象与客观事物保持一致性。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常常喜欢问:“像不像?”
总之,学龄前是儿童想象发生并迅速发展的年龄。想象在这个阶段虽也发生了某些质变,但是各年龄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并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同一儿童身上有不同发展水平的交叉现象,不同儿童更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2.【答案要点】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及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闾题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还会使行为发出者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1)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社会环境的因素。
(2)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策略有:①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②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③给予榜样示范;④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
1.(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常常依靠具体形象甚至是实际行动来理解。
(2)根据此特点,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教学:
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插图等直观教具、丰富的体态语言来辅助教学。
②对儿童的教育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不能只限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而应该适当超前。
③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取得丰富的知识经验,能够使儿童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
④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提高判断、推理和解的水平,是很有益的。
⑤结合日常生活也可以给儿童准备各种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思维。
2.(1)自我意识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有关原理:
①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②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a.自我认识的发展
第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经历以下阶段: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
第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1岁左右,婴儿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
第三,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b.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如下:
第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
第二,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
评价。
第三,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自我评价受认识发展水平的局限,表现在下列方
面:自我评价一般从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较多只根据某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后逐渐能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第四,从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c.自我调节的发展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但能够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且有自己的独
立性。3岁以后,“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儿童表现的积极性很高,力求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改变周围环境。幼儿期,出现对自己的社会性的“我”的意识,自尊心明显地发展起来,追求在人际关系中取得一些地位。
总的来讲,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东东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自我认识的发展。东东在经过说服后,明白了道理,这是他对自己行动的意识和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②自我评价的发展。东东没有得到小红花,则不肯回家。后来每天都要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当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时,东东高兴极了,表明他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
③自我调节的发展。东东从第二天起,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表明他不但能够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性,力求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改变周围环境。
五、活动设计题
1.1【参考案例】
活动内容:可爱的小动物。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特征,并运用多种材料将自己打扮成喜欢的小动物。
(2)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创造和表现,充分展现自我,感受做中玩,玩中乐的愉悦。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同伴间合作互助,相互交流,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通过教室内的环境布置、父母提供的参观条件,幼儿积累了有关常见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材料:广告纸、旧衣服、包装纸、雨披、树枝、吸管、无用的长布、雪碧瓶的盖子、软泡、果冻壳、毛线、一次性杯子、头箍、蛋糕盒、发夹、羊角球、独木桥等;工具:剪刀、透明胶、双面胶、强力胶。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
(4)磁带《快乐的动物园》,录音机。
活动过程:
(1)讨论孩子们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2)引导幼儿回想、讨论各种小动物的特征,试想自己变成什么。
(3)幼儿自主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装扮自己。
(4)幼儿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制作,为他们出谋划策。
(5)对于同伴的装扮,进行彼此评价、相互欣赏。
(6)布置运动会比赛场地,并介绍游戏规则。幼儿分4组比赛,每组从第一位幼儿开始(即坐在羊角球上),高兴地跳起来,手握紧手把向前跳动,穿越“山洞”,走过独木桥,拿到水果后,按原路返回。
(7)幼儿进入游戏,教师作为裁判,指导幼儿游戏。
(8)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收拾物品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