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
先做好你能做的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人都为能进入名校读书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同样也不应该忘记,不要总问学校应该给我们创造什么条件,应该多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最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有个学期我给崔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助教,有一次作完报告,崔琦教授讲评,很严肃地说:“请你把幻灯片上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徽拿掉,这对你的报告没有任何帮助。”这件事使我深受教育,我非常感谢崔琦教授的直截了当。人的眼光一定要长远,要向前看,过去的就让它成为历史吧。我记得看过一个标语,是“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做事,走出校门的时候至少能说一句——虽然我不一定是最值得母校骄傲的学生,但是我对得起母校这块金字招牌。
有的时候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机会,而有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却很少。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先做好你能做的事情,做好在当下你应该做好的事情,而不是去炫耀或者是抱怨过去。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资料搜集的困难、实验材料的缺乏、经费的不足、研究的瓶颈等,我们都希望政府、基金会、学校、实验团队、导师等能来帮助我们来解决问题,但在向别人寻求支持和帮助之前,我们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我们做得足够好了吗,我们是不是尝试过所有的办法了。转机常常出现在这种内察和自省之中。
自由的学术,自由的大学
在我看来,大学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地方。大学,最难得可贵的精神就是自由,而学术精神的核心也是自由。因为有了自由,所以人们就可以畅所欲言,因此才有了思想上的碰撞和交锋,这才有了怀疑和批判,然后也才有了进步和发展。衷心地希望学生们都能好好地珍惜求学的时光。如果你对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一定要坚持,千万别放弃。学术研究是一个可以让你终生享受自由的地方。当自由的思考成为你生活中的习惯时,你会觉得天地无限宽广。
首先应该利用好的就是自由的听课机会。我常常建议学生多去听课,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在大学时我不光选修了电子系的课,也选修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在从事研究时,经常和不同院系所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共同讨论问题。这些都让人受益匪浅。我非常希望能和学生们多交流,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能提出问题证明你思考过了,曾经和老师同学们的争论都是我求学路上难忘的回忆。
我也听过有的学生说,很多醉心于学术研究的人看起来很另类,特别是研究物理的。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做研究并不妨碍你成为舞林高手或者顶级大厨,关键在于你对待研究和生活的态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健身房里,很多学生一边使用踏步机锻炼身体一边看杂志,而《自然》、《科学》和《国家地理》、《ELLE》等是摆在一起供人挑选的,非常和谐。
交大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软硬件各方面条件提高了不少。国家和学校在科研教学上的投入非常大,交大的教科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与海内外的交流深入而频繁,学生素质也非常高,这些都是交大吸引我回国工作的原因。像我来交大工作,能双聘于密西根学院和物理系,这是交大近年来制度创新给青年教师创造的好条件。当年,我为了追求更好的研究条件而出国深造,但是现在我敢说,留在交大读研并不比出国差。作为交大的青年教师,我想对那些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们说,欢迎你留在交大和我们一起奋斗。最后,祝所有的交大学子都能在交大学有所成,美好愿望早日实现。
学者小传
万文杰,男,物理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后转入香港科技大学。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同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并双聘于物理系为特别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非线性纳米光学。研究重点将集中在物理层面对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及量子光学特性的研究,以及超分辨率的显微镜的研发。拓展纳米光电子学在能源、信息和生物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杂志和期刊刊登,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 Physics,Nature Photonics, Physics Review Letters,并受邀为多家国际一流期刊审稿。2009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1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近日,万文杰博士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期间所完成的“光学相干全吸收器(反激光器)”入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