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闻上海有关部门正筹划开展教师口语技能专题培训,一所参与合作的高校已先期启动,进校两三年的青年教师均须参加。他们正开发等级标准,试行证书制度,计划40岁以下的教师人人拥有这样一张合格证。
从事高等教育,难道还要学习母语口语?有人质疑这是一场秀。可比起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真的很会“说”吗?不一定。而且,从当下情况看,存在教师越来越不会“说”的趋向。
这种现象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直接相关。如今“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多,“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也多,原因恐怕在于:科研项目直接带来的“硬通货”,远远多于教学课时。于是,老师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写论文、发论文,分配给课堂讲台的时间和精力则越来越少。因为无心钻研口语技能,真正上起课来,纵有满腹经纶,却无奈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道(倒)不出。
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著书立说的“思想家”,也应是一个在课堂上受欢迎的“演说家”。而课堂演说,毕竟是需要技巧甚至艺术的。除了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之外,一堂好课还需要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性、寓庄于谐的幽默性、声情并茂的感染性、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眼下,大学教室座无虚席、济济一堂的景象屈指可数,看来,每个教师都该自问: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我的课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