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持续关注着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系列谈,关注着关于高中定位的讨论。我们明显感觉到,除了理论工作者之外,高中校长对这次讨论也倾注了极大热情。不管你是否接受他们的观点,你都无法忽视他们对教育的深情,对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渴望。他们思考中带着新鲜的、芳香的泥土气息。在基础教育界,他们对教育应该有更为理性的思考和深切的追求,应该更具有教育家的情怀。他们的主动参与,让我们感受到了涌动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力量。
高中教育的基础性需要体现更多的理性和社会性;其自主性则让走班制和学分制有了可能;在高中教育中贯彻研究性学习,需要得到高考的支持。高考的指挥棒发生了变化,高中的教学才会大胆地发生转变。
刘次林
反复拜读谢维和教授关于高中教育改革的文章,我对谢教授提出的高中教育定位的说法深表认同。今天的中国,大学已经走上了普及化的道路,高中教育在保留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增加自主性、选择性和学术性,以便与高等教育衔接,这是很有远见的,并且有可能为高考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谢教授强调,为高等教育作准备并不等于为高考作准备,因为,前者要比目前以学业成绩为入门资格的高考路径宽得多。
高中教育应该走向哪里,取决于它本身是什么。在我国,高中教育既在基础教育之内,又在义务教育之后,还为大学教育作准备,所以,我认为它具备基础性、自主性、学术性的特征。
基础性:高中要以自身的方式给人生奠基
可以从不同维度去理解高中教育的基础性。从学制看,高中教育依然是国家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阶段;从人生看,高中生主要属于未成年人,其教育具备基础性,并且高中毕业证是进入许多社会行业的基本资格要求;从发展动力看,高中要保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以便使他们终生保有热爱学习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起动力作用的情感态度比“双基”更为重要。
高中教育的基础性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之上的发展,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比如,高中生的理性发展水平更高,所以能够学习比较艰深的知识。高中的学习难度明显高于初中,其学习方式也带有更多的理性色彩,简单的记诵无法完成高中学习的任务。即使在德育领域,高中学生也不像小孩子那样能够服从未经理解的规范,他们对那些走形式的、肤浅化的德育活动可以表达合理的抵触。理性发育了的学生只能与理性的教育要求对接。再比如,高中生由于实践能力的增强,可以更多、更远地介入社会事务,了解真实的社会,理解公民责任,在社会性服务中丰富自己的精神品质。
自主性:高中课程理应具有的特色
高中是收学费的,虽然学费不足以购买全部的教育需求,但是,学费表明高中教育成了学生的一种消费方式。对于课程,学生有权提出自主的选择,高中学校也有必要在“特色多样”方面发展自己,以便提供更广泛的课程“菜谱”,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所以,在高中推行走班制、学分制是有必要的。
如果说义务教育是“统一的”社会要求,那么,高中教育则是“多样的”个性化需要,学生在基础素质方面接受统一教育以外,应该有逐渐增多的选修课程。其科目、教材、教学要求、学费、办学条件、修学年限等可以因校而异。但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初期,以德育课为例,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多达15个版本,初中思想品德也有9种,而高中思想政治则统一为1种。按道理,义务教育阶段更适合使用统一教材,高中反而应该采用多元版本。之所以出现“颠倒”的情况,无疑跟高考有关系。其实,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在施行自主高考了,教材实在没有必要全国统一。最近,国家在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同时,放弃了“一标多本”的方针,收拢政策,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回归到全国统编教材。这不仅与省市自主高考政策不配套,也不利于高中的自主发展。
春节期间,我带学生去法国的一所高中参观,这所高中以手球为特色,开设了汽车维修、水质研究、肥皂制造3个职业学科,学生不必在早晨的统一时间上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大量学科是由学生自主选修的,所以,每节课的学生人数也不相同。他们的确体现了特色、多样、自主的办学思路,其学习方式与大学形成了平稳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