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高中生幸福体验的有效途径
在法国的这所高中,我随堂听了一些课,其历史课的作业都是需要思维成分的,尽管各人的思维质量有所不同。其中比较好的一份作业写了4页多。一位老师的女儿在上初中,她见到我就问,在中国妇女的地位如何,我问她为什么想了解这个问题,她说,今天学校给她布置了作业,就是研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晚上,她利用父母的资料、网络的资料完成了这份研究型作业。
发达国家的学生学业也是有负担的,只不过他们的负担是思维负担,而我们的是体力负担。所以,当他们完成作业后能够感受到思维的成就感,而我们只能产生解脱感。10年前,我读到一本书,该书收集了上海市育才中学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非常不错,其中有一篇研究荣格的思想,细腻、深入,笔调充满了人文色彩,与学究们的学术语言不同。
学术性特点要求高中生能够有较深入的思考,能够有所创新,能够综合地、系统化地运用所学知识,体现全面的学科素养。可是,就我国目前的高中教育看,做得还不够。大量的作业是识记的、抄写的,是靠手“写”出来,而非靠头脑“想”出来的。不少教师把知识教得既孤立又肤浅,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没有经过认真设计,好像就是要给点任务以便霸占学生的业余时间,使学生保持与学习的联系,就像杜威所反对的那样,仅仅是让学生放学后有点事情可做。作业性质也比较单一,就是围绕教材巩固知识,缺乏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的研究型作业。
知识是有味道的,但是,只有走进了知识,并且把知识联系起来了,学生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品尝知识的味道,对学习产生内在的兴趣。生活是有味道的,同样,只有走进社会、感悟生活,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品尝人生的意义,并且产生热爱生命的内在驱力。研究是走进知识、联系知识、走进社会、感受人生并且实现创新的可靠渠道。
通过研究,学生也能够发现自己的志趣和未来的人生方向。2009年发表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间的约1000名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学术、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因为状元们普遍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在名校面子和热门潮流的裹挟中忘记了自己的志趣。有研究表明,清华大学70%的学生不是自主选择兴趣专业。所以,美国不怕中国。当一个国家功利至上,当一种文化势利当头,是不可能强盛的。一个人,只有忠于自己的志趣,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才能用自己最得意的本领去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才能内在地统一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富强。
当然,在高中教育中贯彻研究性学习,是需要得到高考的支持的。目前名校的自主招生的面试题,经常是在考查学生的研究性潜力,这是一种进步和方向。高考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高考的指挥棒发生了变化,高中的教学才会大胆地发生转变。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上海师大二附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