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解析]见“负迁移”定义。
2.【D】[解析]在智力结构中的多种不同观点中,吉尔福特主张的是三维结构论。
3.【D】[解析]略
4.【C】[解析]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原是中性刺激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为条件反射(CR)。
5.【A】[解析]新知识的获得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使用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使之与已有的知识建立各种联系。
6.【B】[解析]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团体,每个成员的态度、情绪不同,认知和行为方式上也有差异,成员之间在课堂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课堂气氛。
7.【C】[解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的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换句话说,自我提高的动机,既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力图用学业成绩来取得名次或等级的一种手段,又是他们在未来的学术生涯或职业生涯中谋求作出贡献、取得地位的一种手段。
8.【B】[解析]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角色认知;第二阶段为角色认同;第三阶段为角色信念的形成。
9.【C】[解析]略
10.【C】[解析]贾德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种理论称为概括化理论。为了证明他的观点,贾德进行过一个很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A、B、D】[解析]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的可能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与教学经验总结法等几种。
12.【C、E】[解析]根据主体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动作技能可分为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两种。
13.【A、B、E】[解析]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14.【A、C、D、E】[解析]班杜拉认为,模仿有四种不同的方式:(1)直接模仿,即最简单的模仿学习方式。
(2)综合模仿,较复杂的模仿学习方式。学习者经模仿而习得韵行为,不一定直接来自一个楷模,而是综合多个楷模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行为。
(3)象征模仿,指学习者对楷模人物所模仿的不是其具体行为,而是其性格或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4)抽象模仿,指学习者观察学习所学到的是抽象的原则,而不是具体行为。
15.【A、B、C、D、E】[解析]略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形式训练说】
17.【罗杰斯】
18.【群体间竞争】
19.【心理学】
20.【教学心理学】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改正:高原现象一般发生在练习中期。
22.【√】
23.【×】改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4.【×】改正: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25.【×】改正:从实质来看,“认知结构”与“完形”是一致的,都是指反映外界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并赋予其意义的一种模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答: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不能孤立、片面、割裂式地看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以理论为参照系,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4)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进行研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27.答:
在斯金纳看来,程序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拥有许多后者所无法比拟的特点:首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常会因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发脾气等而造成的恐惧、反感心理。其次,强化及时,反馈及时,不像传统教学中反馈和强化太少,耽搁时间长,降低了强化的效果。第三,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第四,使教师能清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最后,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教师修改程序教材提供有效信息。
28.答:
(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
(2)对相关旧命题(知识)主动的、有效的提取。
(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效容量。
(4)充分的精加工。
(5)必要的复习。
(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29.答:
(1)客体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②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③教师的指导。
(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①学习者分析和概括能力。
②学习者的迁移心向,即定势。
③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30.答: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其主要特征有: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动作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5分,共25分)
31.答:
(1)动机阶段。加涅把动机分成三类,即诱因动机、操作动机和成就动机,它们引导学生向着教师、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领会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学习者对刺激的注意和察觉。
(3)习得阶段。习得阶段包括学习者把他感知的东西编码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里面。
(4)保持阶段。它是指短时记忆中编码了的知识再进入长时记忆储存起来的过程。
(5)回忆阶段。这个阶段是指搜索记忆库,并使学习过的材料得到复现的过程。
(6)概括阶段。它是指把学习到的知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之中,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7)操作阶段。按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来说,就是反应发生器组织学习者的反应,并让他对已习得的知识进行操作。
(8)反馈阶段。它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是通过表现出学习获得的新操作而实现的。
32.答:
(1)在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中,以下几个主观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②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③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
④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的影响。
(2)教师威信形成之后,维护和发展已形成的威信也十分重要。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①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与威严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
③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职责是向青年一代“传道”、“授业”、“解惑”,这要求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使他们顺利成才。教师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能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提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