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考试试题 >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冲刺模拟题五(1)

2013-03-20 

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2. 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 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被称为( )
A.学习动机
B.学习目标
C.学习期待
D.学习诱因
4.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5.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6.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7.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8. 衡量一个测验有效性、正确性的重要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9.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10.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1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
A.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2.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叫(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1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用学科,其研究必然是应用研究,因此要贯彻(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D.教育性原则
14.有机体学会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它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进行反应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 )
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
15.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6.提出学习的顿悟说的学派是( )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17.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苛勒
18.先于学习新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它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者教学策略叫( )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1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20.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摩
C.示范
D.练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__________性、独特性和__________性。
3.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可分为三个领域,分别为__________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4.__________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__________、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__________。
7.__________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8. 师生交往的类型分为单项交往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精细加工策略。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3.简述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
4.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5.简述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0分)
前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进修班学员分为四组,请一位副教授分别向他们作关于“阿尔及利亚学校教育情况”的讲演。讲演者每次穿一样的衣服。用同样的讲稿、有相同的教态,但在第一组以副教授的身份出现,在第二组以“中学教师”身份出现,在第三组以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国际赛“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第四组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发现效果有明显的差异。第三、四组的学员反映讲演者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无味,教态沉不住气,甚至有人埋怨“白浪费时间”,而第一组学员却普遍地给予好评。认为讲演者“学识渊博,对问题及其特点研究得很细致”,而且语言生动活泼、教态落落大方.因而感到颇有收获。
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个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