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杜威
E.凯洛夫
2.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 )。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E.夸美纽斯
3.马克思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是(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E.神创论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E.新教育运动
5.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是( )。
A.舒尔茨
B.弗里德曼
C.斯特鲁密林
D.亚当斯密
E.威廉佩蒂
6.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意识形态
D.民族性格
E.文化传统
7.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 )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E.素质教育
8.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E.活动因素
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句话说明人格具有(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E.变动性
10.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的是(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E.教育机制
11.教育目的制约的对象有( )。
A.教育政策的制定
B.教育制度的建立
C.教育内容的确定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教育效果的评价
12.独生子女的进取心强,表现在他们有较强的( )。
A.虚荣心
B.自信心
C.好胜心
D.优越感
E.自豪感
13.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体现在( )。
A.民主平等
B.朋友式关系
C.友好
D.互相帮助
E.彼此理解
1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E.经验中心论的代表
15.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 )。
A.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D.课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E.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6.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7.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E.课程资源
18.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是( )。
A.笔试
B.口试
C.操作实验
D.课堂表现
E.操行评定法
19.教师向学生系统全面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话
E.讲谈
20.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E.尼德兰的伊拉斯谟
21.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E.培养国际化素养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E.评比竞赛法
23.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 )而提出来的。
A.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E.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24.班会的特点包括( )。
A.集体性
B.自主性
C.针对性
D.随意性
E.计划性
25.班主任与家长的通讯方式主要有( )。
A.书信联系
B.《学生手册》联系
C.《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
D.电话联系
E.网络联系
26.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制定计划
B.组织实施
C.评价总结
D.结果分析
E.评定谈话
27.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 )。
A.调查报告
B.研究方案
C.学术论文
D.实验报告
E.选题报告
28.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E.叙事研究法
29.“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上一段教育目的的表述出自( )。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宪法》
C.《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E.《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0.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主要有( )。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得当
D.组织有效
E.体验积极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亚里士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__________的教育思想。
2.杜威是__________教育的代表。
3.汉代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__________的教育政策。
4.__________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和发展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5.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__________的制约。
6.人力资本是相对于__________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力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生产起重要作用。
7.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__________,二是设施文化。
8.教育的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__________。
9.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__________为根本主旨。
10.国家规定__________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11.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__________,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
12.教学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
13.1995年颁布的__________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14.班主任评价具有__________、导向、激励作用。
15.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是__________ 。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没有教育程度的限制。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手段,但难以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教育。
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2.讲授法为什么会成为中学最常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基本要求是什么?
3.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
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联系。
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