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作文
周一的时候,我们听同组陈老师讲了一节《阿房宫赋》。课前活动环节,一位学生给大家推荐了刘禹锡的一首诗《西塞山
周一的时候,我们听同组陈老师讲了一节《阿房宫赋》。课前活动环节,一位学生给大家推荐了刘禹锡的一首诗《西塞山怀古》。学生简单讲了几句后,陈老师接过学生的话头,从东吴灭亡的原因,到中唐的藩镇割据,再到南京在历史上的几度变迁,上下贯通,娓娓讲来,全体师生听得津津有味。
昨天下午,我们集体备课的时候,大家一起讨论陈老师的课。我说陈老师备课好细啊,很值得我学习。这时,熟悉陈老师的一位同事接话道:“哪里是陈老师备课细啊,平时陈老师读了很多书,人家是胸有成竹。”
不善言谈的陈老师悠悠地接了一句:“我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课呢!”
他是当笑话讲的,可是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的一个故事。
他在《教师的时间是从哪儿来的》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 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想了想,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为了备好这节课,我读了一辈子的书。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当然,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大概只用了十五分钟。”
陈老师的话和这个老师如出一辙,他们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要想做一位真正的好教师,课外要下大工夫。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很憧憬这样的课堂,老师上课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朗声读教案,而是人立讲台上,胸中有丘壑。当课堂进行至必要的环节,需要教师拓展时,掌故传说,人文历史,老师能信手拈来,口随心动,满面含情,教师能用丰富的知识文雅的谈吐,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去征服在场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引领之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下课铃响,教师能踌躇满志,为之四顾,像庖丁解牛般志得意满,而学生也如坐春风,并且收获满满。假如每一节都能旁征博引,妙语连出,讲课者得心应手,听课者痴迷陶醉,这是多高的教学境界啊!
而这种境界从哪里来?唯有读书,不间断地读,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每天读书的收获,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大量的学术著作,并且持之以恒。你吸收来的东西会汇成“科学知识的大海”,积累到如此的地步,教师所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当一个老师脑子里有一片关于学科知识的浩瀚无垠的海洋时,试想一下,他备课还需要做什么工作?无非就是大致考虑一下上课的思路,了解一下学生,备课时间“十五分钟”足够了。
我学生时代的现代文学老师苗教授,同学无一例外都喜欢听她的课,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江南美女,更重要的是她在课堂上无论讲到哪位作家何篇作品,她都如数家珍,名段名篇,张口即诵,趣闻轶事也能信手拈来,往往让我们如痴如醉,屏息静气,欲罢不能。她曾经在某节课上透露过一点“个人隐私”,那就是家里储藏的几大柜图书和她对阅读的痴迷。现在我才理解了,其实,苗老师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课的。而她上课之前现场的备课也许只需调整一下教学步骤而已。
于是,我勉励自己,多读书吧,向同事陈老师学习,向恩师苗老师学习,用一生的时间去读书,也即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当你满腹经纶,胸墨万斗时,何愁自己的课堂不会散发出迷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