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走向专业——听王荣生老师谈话作文

2018-08-01 
走 向 专 业——听王荣生老师谈话郑州外国语学校浮利古2010年的7月31号,早上五点半我就起床了,赶到科学大道
 

走 向 专 业

                 ——听王荣生老师谈话

               郑州外国语学校  浮利古 

2010年的7月31号,早上五点半我就起床了,赶到科学大道银屏路站,等候第一趟B12经过。倒了两次车,经历一个多小时,在7点26分的时候,于经北二路经开第三大街站下了B17。我要赶在7点半左右到达大河国际饭店拜见途经郑州短暂停留的王荣生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见老师。神交已久,首次晤面。没有专家派头,恰似身边旧友。平和,随意。儒雅,谦和。

在饭店大厅,老师居然也能找到专业交流的感觉。由于时间关系,确切来讲,交流是不存在的,主要是聆听老师指点迷津。这时才感觉到这个平和的像自家邻居的老师有足够的才学、见识和胸怀引领自己走向专业。

我理解王老师的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作为语老师如何走向专业化。

我也一直在要求自己的语文教育和教学要专业,自己要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道路。可是到底什么是专业,王荣生老师用一个很轻松的例子让我明白了,专业就是知道“为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知道自己这样做为什么是正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知道自己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了这样的后果以后自己下一步又该怎么做。专业就是懂道理。老师说,一个人感冒了,过去也感冒过,这次又在抽屉里找了相同的两片药,吃过药,病好了。这叫凭经验,想当然。另外一个人也感冒了,到医院挂号、排队、看医生、取药,医生开的也是那样的两片药,吃过药,病也好了。这个人的看病就是凭专业看病。前者只知道原来那样吃了治好了病,这次还这样吃。病好了,那是碰巧。后者让医生看病,医生知道为什么要让他吃那两片药,也知道吃了药之后的结果会是什么,还知道如果出现这种后果下一步该怎么办。第一个病人看病是不知道道理的,医生看病是知道道理的,医生是专业的。原来如此,专业就是要有道理、懂道理。专业就是按照道理这样做可以预见后果,并且有相应的后果出现之后的具体的应对措施。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走向专业化?老师说:“读书很重要。还要充分利用好教研活动时间,研讨交流。”那就是说,教师要研究。至少要以研究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老师集中介绍了他领导的博士团队指导的集体备课。一般集体备课,大部分是先分任务,一个老师主备,其他老师也关注,提点意见。老师认为,这种方式只是完成任务,不好,教研效果不好。老师和他带的博士生们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分为十几个组,每个学校分2-3人。深入到学校,两周一次,老师们一起备课研讨。最后形成一个教学设计。备课过程,老师的收获很具体。平时意识不到的问题在交流中会暴露出来。

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领导的团队的集体备课的组织情况。第一种,主讲教师确定,每人都要出一个教学设计,以讨论主讲教师的设计为主。主要讨论教学内容可不可学。会给老师提出一些新的角度或一些疑问。关键不是产品,甚至不是那一堂课,而是过程中有一些认识。比较分析,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而别人却那样。之后,主讲教师上课,然后讨论这节课。讨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

第二种,都备同一节课,都上这一节课。本校一位老师上课展示,老师的一位博士生上课展示。博士生上课不一定成功,但有自己的想法。两节课放在一起研讨。第三种,一篇课文,一位老师多次上。听完、研讨、再上。有条件的话可以上三次。相当于参加教学比赛的磨课,但又不一样。磨课重在产品,这个活动更多强调内容、内容的组织。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共性的。

集体备课的过程的收获应该是很大的。但是,更大的收获在于对所上的课的集中研讨。如何研讨一节课?老师举出例子作了具体入微的介绍。当然老师是把研讨一节课作为集体备课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讲的。

研讨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要选择合适的点。老师他们一般都要研讨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可学性。一方面要科学,一方面,要学生能够学会。当然要对学生的发展有用。与此相关,也可以选择其它的点。比如,好些课堂都介绍作者。那么,这节课需要不需要介绍作者,什么时候介绍作者,都可以研讨。

还有,可以研讨教师的预习指导。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语老师可能作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因为不专业,所以浪费了时间,消减了课堂的效果。例如,教《最后一片叶子》。老师布置了预习:1 查资料了解欧亨利及作品的写作背景。2 把文章读三遍,感受语言,然后概括故事情节。3 再然后是拓展。实际上没有拓展,只是搜集一些资料,让再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这就可以讨论。

这节课可以讨论几点:1 预习应是学生容易做的,落到比较实的一个点上。比如读文章,感受语言特色,根本就没有落点。这样的预习基本上等于没做。2 这位老师的预习和上课没有关联。预习中也提到一些。预习中的“了解语言”实际上没有落点,所以它和上课没有关联。让学生概括情节,可又不是老师要教概括情节,而是学生说一说,教师肯定了其中的一种。预习时了解作者、背景对于小说是不合适的。不同于散文与有些文章。散文和作者的关联比较紧密。但是对于小说,作者并非没有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联系初中学过的该作者的作品,形成一种阅读印象或阅读意念。还有,读三遍。没有人读小说是这样一遍读情节、一遍读人物,…。可以让学生读,可以悬想。读一段,停一停,想一想,再往下读,让学生比较体会。这就和上课关联。读作者的其他小说,是课后的。不能放在上课前,如需要做,还需进一步设计,落点要具体。

原来以为,研讨一节课就是讲一讲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样确实容易让研讨肤浅,不能深入。像老师这样的要讨一节课,因为关注的点比较具体集中,就容易深入。引发大家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最后没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吧,老师们也会将思考带到实践中继续思考,用实践来印证思考,在实践中深化思考。

老师指出,过去很多问题,大家是不去想的。现在拿出来,想一想,试一试,想过再犯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连想都没有想就错。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就错,这是很可怕的。教研活动讨论个人性的问题价值不大,只是对个人有益。有些个人的东西,大家学不来,也不必要学。要研讨大家都可能存在的,通过研讨能提高大家的问题。有时候一个教案不同的人来教,一个人教的是对的,一个人教的就可能是错的。课堂教学要改善,改善本身就要改变。改变不一定改好,改错了也没关系,这就需要研讨。最可怕的是觉得是对的,实际是错的。

集体备课恐怕不仅仅是集思广益,更多的是引发深入的集中的思考。

原来以为教师要想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读书和研究。现在知道了研究就是研究实际的工作,研究就是要扎扎实实实践、认认真真思考。研究就是要研究出道理,让自己的工作有道理。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每一项工作的道理所在,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得益于王老师的指点。我的头脑清醒了许多。

时间关系,谈话在我的不舍中停止了。老师要赶飞机。很遗憾,由于下午上课,我没能陪孟师送王老师去机场。很过意不去。

满腔激情化作冷静的思考,涌动的热血有了老师这卓越的大禹的引导,真的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天上的太阳真的很光亮,很热情,我的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热情,更多的是希望和信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