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原创】一部养猫的悲喜剧,一首人性的祈祷诗作文

2017-02-17 
一部养猫的悲喜剧,一首人性的祈祷诗——《猫》教学设计张爱敏【教材分析】《猫》,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
 

一部养猫的悲喜剧,一首人性的祈祷诗

——《猫》教学设计

张爱敏

【教材分析】

《猫》,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等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世界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也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本文叙述的是作者郑振铎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愉悦而愤恨;可怜而悔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若把郑振铎先生的《猫》视为一篇散文,以文定教,散文教学应由外而内:“外”指所写之物,“内”指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其教学重点不在于所写之物,而在于作者为何写和怎样写。“为何写”是基于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怎么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形式,即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郑振铎先生“为何写”:

家里人喜欢猫,第一次养了一只花白的猫,它活泼可爱,“我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太阳暖照下,“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但后来花白猫不幸死掉了,“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宛如失去了“相伴的小侣”;第二次养了一只黄色的小猫,“更有趣,更活泼”,给家里人带来了无限欢悦,于是“我们都很为他提心吊胆”,后来不幸的是被人偷走了,全家人忿忿地,“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宛如“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以至于“我家好久不养猫”;再后来,跑到家里一只不知名的花白猫,家里收养了它,但这猫很忧郁,不活泼,不可爱,被烧脱了的皮毛,很难看。因此,“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在我家也是“可有可无”。可是,当第三只猫死去之后,作者却“十分难过”,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以至于“我家永不养猫”。

面对三只猫的亡失,作者内心的情感的反差为什么会这么大?源于“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作者认为自己是第三只猫死亡的罪魁祸首。所以,“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特别是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此时此刻,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诠释“不可妄下断语,伤害无辜的生命,伤害自己”。

于是,深深地自责,无尽地懊悔,绵长的愧疚之情跃然于纸上,作者的善于自省,忏悔负疚之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与人为善何尝不是一种美德?

其次,文章“怎么写”。在文本中,我是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情感之变化又源于养猫的不同感受。特别是对第三只猫,养时不喜欢,而失去时却“更难过得多”。作者正是用这种情感的反差来揭示文本主旨。因此,写前两只猫正是为第三只猫蓄势,这不仅仅是对比,作者要通过第三只猫将自己的情感充分披露出来,所以第三只猫写得最详细。可以说,写猫是为了“我”随后的抒情与感悟。这才是散文教学的切入点:文本借“养猫之经历”,寄托情思,抒写感悟。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的阅读能力,可让学生在略读和浏览中,感知文章内容,在精读与悟读中,梳理作者情感,体悟文章主旨。这样,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点到面,从而逐层深入理解作品感情的抒发、详略的处理及主旨的表达。

【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散文,王荣生教授说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不言而喻,学习散文,我们要抓住文本抒发了什么情感,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文本形式,更要关注文本的表达。那么,我们如何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不断地触摸到语言文字所散发的温度,倾听语言文字所发出的的声响,感受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呢?那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在读中发现,在读中玩味,在读中体悟。同时,还要关注作者如何抒发情感?于是,设计自主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写作顺序中,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的关系,从而体悟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由此,特拟定以下三个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理解详略的安排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并运用与自己的写作。

【教学重点】

梳理养猫的经历,理解作者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详略的安排对主旨表述的作用,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

【教学方法】

阅读活动课,既要阅读,又要说发现。让学生反复、充分读文,不同角度读文,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勤动笔墨,体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情感。

3.自主合作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选材与主旨的关系。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人因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验养猫的快乐与悲伤!(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开门见山,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展示学习目标: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书,学习,我们将要完成三个目标,一起读——

1.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理解详略的安排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驻足默读斋: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驻足默读斋:默读课文,要做到一: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二:“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拿起笔,根据表格提示内容,勾画出有关猫的来历、外貌、性情、角色、结局和“我”的感受的相关信息。

大屏幕:默读课文,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学会圈点批注。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收获与感悟。可以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唯有圈点批注,才会思考、顿悟、表达,从而整体感知文意。)

四、精彩分享台:

现在,让我们一起登上分享台,分享我们的阅读成果吧!

1. 填写表格,感知文意!

【原创】一部养猫的悲喜剧,一首人性的祈祷诗作文

(设计理念:在默读中感知文意,在提取关键语句中强化信息删选能力。同时,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如酸辛、怅然、)

2. 好句不厌百回读!把你圈点批注的好句与大家分享一下!

(1)读一读: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说一说: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均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角度均可。

(3)记一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你喜欢的句子写在积累本上吧!

(设计理念:“读一读”“说一说”“记一记”三步走,在读中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词语的音形义;在赏读中学会品析、表达,学以致用;在积累中丰富词汇,增强语文素养。)

    来到探究园:

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即养猫、亡失——又养猫、又亡失——再养猫、再亡失,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带给我的不同寻常的心理感受,那为什么又要写前两只猫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进文本,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小组质疑、探究。

点拨问题设计:

(1)面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我”为何自责?再次朗读体会其自责之情。

指导朗读:“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和“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两句的朗读,重音落在“一定”和“不是……还有”上,读出说话者非常愤怒和坚决的语气。

(2)“我”为什么这么坚决的认为“一定是这只猫呢”?假如这只猫也像前两只猫一样活泼可爱,我会这样肯定地下结论吗?

(3)体会文章的选材与详略的设置对于主旨的表达的作用。

小结:猫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猫的外形不讨人喜欢,猫的性情让人无视他的存在,猫的无法辩解让它成了弱势群体。人们之所以喜欢猫,固然是因为猫很可爱;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们喜欢那种养猫、逗猫、看猫玩耍时的愉悦感觉。当无法获得这份愉悦感的时候,猫的存在也就变得“若有若无”了。

由此可知,文本借“养猫之经历”,寄托情思,抒写感悟。在文本中,我是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情感之变化又源于养猫的不同感受。特别是对第三只猫,养时不喜欢,而失去时却“更难过得多”。作者正是用这种情感的反差来揭示文本主旨。因此,写前两只猫正是为第三只猫蓄势,这不仅仅是对比,作者要通过第三只猫将自己的情感充分披露出来,所以第三只猫写得最详细。

(4)走近郑振铎,感知作品深蕴。

(设计理念:体会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再一次走近作者,论人知世,感知文章的深层含义。)

五、教师寄语:

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帮助弱小。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教学反思】

再一次审视文本,全文寓情于景,借事抒情。欢乐与酸辛、关切与愤恨、厌恶与内疚,都流露在那朴实无华的言辞里。作者透过对弱小动物命运的描写,反映那个时代的那些贫苦者、弱小者的不同命运,同时也渗透着自己的反思: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的《风筝》,《风筝》中的“我”因为发现小兄弟“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有出息孩子的玩艺”风筝而将它毫不留情的毁掉,多年之后才发现是自己的过错,为自己的鲁莽粗暴的过错悔恨不已。这种因无法得到原谅而自责、歉疚所生发的解剖精神是多么相似啊。

若两篇进行比较阅读,是否会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