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有位资深数学教师对两位初二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做了跟踪比较,因为乙班家长提意见,说甲班老师“负责任,每天改那么多作业”,乙班作业少了。调查分析的结论悄悄传开:甲班平均每天27题,学生用时90分钟,乙班平均每天4题,学生用时50分钟;甲班的27题,多重复,随意性大,意在“反复练”;乙班老师注意思维能力培养,每天有一道“比较有意思的题”,目的是让学生多动脑子。而由于陈旧保守的检测方式不一定能显示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爱数学的学生不一定能有优势,不爱数学的学生不一定考得差,评价结果乱了,为“保险”起见,一些教师和家长纷纷选择“多做题”,这种错误的选择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影响了后来的教学改革。
这个案例给我的印象极深,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当讲究培育智慧,把学生作为可以发展的人去教育,而不是当作机器一样去“设置”;机器也会疲劳,也会损毁,何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