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考试试题 >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训练题七(附答案)(2)

2012-05-29 

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E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2.C

  【解析】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3.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出现的新趋势,以上选项都属于这个范畴,所以全选。

  4.ABCD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基本特点,E项属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初中生自相矛盾的情感特点的理解。

  6.D

  【解析】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中学阶段起,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

  阶段。

  7.B

  【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它是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

  8.B

  【解析】当把食物送给一个饥饿的狗时,它就分泌很多的唾液,这是一种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食物作为一种无条件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这种无条件反应。故选B。

  9.E

  【解析】下位学习指新知识在概括程度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即自上而下的学习。

  10.ABC

  【解析】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知识学习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

  11.c

  【解析】本题考查对言语直观的理解,言语直观是指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形成关于事物的想象表象。

  12.D

  【解析】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

  13.B

  【解析】原型操作是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4.A

  【解析】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童交谈,考查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

  15.D

  【解析】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

  16.ABE

  【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7.ABC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特点,它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18.ABCDE

  【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另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19.D

  【解析】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20.ABCE

  【解析】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主要原因。

  21.E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22.A

  【解析】本题考查复述策略的定义。

  23.ABC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中的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它包括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要求。

  24.A

  【解析】本题考查对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的理解。记忆官能增强后,可以更好的学会和记住东西说的是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学习拉丁文,可以训练推理能力、观察能力等说的是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

  25.BC

  【解析】相同要素说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

  26.A

  【解析】两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越相似,则越能产生正迁移。

  27.AB

  【解析】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28.ABE

  【解析】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29.ABC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E项属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的一个方面。

  30.ABE

  【解析】本题考查专家型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二、填空题

  1.卡普杰列夫2.个别差异

  3.奥苏贝尔4.复习

  5.内部言语6.道德认识

  7.坚定性8.流畅性

  9.直接近景性l0.精细加工

  11.网络关系图 l2.形式训练说

  13.日本森田 l4.雅各布松

  15.教学常规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问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2.答:错误。

  思维风格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个体如何运用其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偏好。个体不是拥有一种风格,而是拥有一组风格。具有相同水平或能力类型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思维风格,具有相同人格特点的人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思维风格。因此,思维风格既不属于能力范畴也不属于人格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3.答:错误。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4.答:错误。

  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力是更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人的活动有更普遍、更一贯的调节作用,而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它是知识、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体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广泛迁移应用而实现的。

  5.答:错误。

  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时要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

  四、简答题

  1.答: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1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2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问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分)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1分)

  2.答:(1)两者的相同点

  ①二者实质是相同的。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品德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1分)②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1分)

  (2)两者的区别

  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1分)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1分)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1分)

  3.答:(1)精选教材(2分)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1分)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1分)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

  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分)

  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

  4.答:(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2分)教师的作用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即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建构知识,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1分)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

  (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1分)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开发研究性课题和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这种课程的传递者,而且首先是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1分)

  新课改针对现行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问题作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此外,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五、论述题

  1.答:(1)中学教育一t2,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分)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目的往往是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观察和调查研究来实现的。(3分)

  (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1分)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是按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涉及的方面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1分)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及研究为基础。(1分)

  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都属于教学媒体。(1分)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1分)

  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端正态度。(2分)

  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中。(1分)

  2.答:(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学生在知识理解中发生困难,往往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感性材料或不善于运用感性材料。(3分)

  (2)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在保持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变换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所谓比较,就是区分事物的异同。(3分)

  (3)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就是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的掌握教材。(3分)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总是和一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2分)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学生理解教材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2分)

  (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