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因此,答案选ABCD。
2.D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因此,答案选D。
3.ACE
【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因此,答案选ACE。
4.ABCDE
【解析】小学生的社会性认知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因此,答案选ABCDE。
5.ABCD
【解析】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是:(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因此,答案选ABCD。
6.BCDE
【解析】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续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因此,答案选BCDE。
7.ABCE
【解析】链式塑造是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每完成一步都予以强化。其步骤如下:(1)终点行为;(2)起点行为;(3)步调划分;(4)即时反馈。因此,答案选ABCE。
8.ABCDE
【解析】本题考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具体包括: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和情境性学习。因此,答案选ABCDE。
9.C
【解析】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因此,答案选C。
10.ABD
【解析】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合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所涉及的要素有:名称,内涵,外延。因此,答案选ABD。
11.ABCD
【解析】重现知识有困难,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旧知识的干扰;(2)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3)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答案选ABCD。
12.D【解析】实物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直接观察而进行的,其结果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现实的实物知觉。因此,答案选D。
13.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因此,答案选C。
14.B
【解析】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比如说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因此,答案选B。
15.D
【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因此,答案选D。
16.D
【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因此,答案选D。
17.ABC
【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因此,答案选ABC。
18.ABD
【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因此,答案选ABD。
19.A
【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答案选A。
20.C
【解析】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我国多数的小学生都能把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祖国的未来相联系,树立起为祖国争光、为人民作贡献的学习动机。因此,答案选C。
21.D
【解析】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因此,答案选D。
22.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包括记忆术、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等。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l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属于谐音联想法。因此,答案选B。
23.ACD
【解析】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应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因此,答案选ACD。
24.C
【解析】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l50%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不仅不递增,反而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从而成为无效劳动。因此,答案选C。
25.ABE
【解析】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变量,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生三个变量。因此,答案选ABE。
26.C
【解析】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1908年,贾德批评了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桑代克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与后期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是不够的。他主张用概括说解释迁移现象。因此,答案选C。
27.ABCDE
【解析】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因此,答案选ABCDE。
28.A
【解析】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答案选A。
29.ABC
【解析】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有一个过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因此,答案选ABC。
30.E
【解析】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比如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等。在这种学习中,实际上学习者头脑中没有最直接的可以利用的观念,学习者只能在更一般的知识背景中为新知识寻找适当的固定点。因此,答案选E。
二、填空题
1.学与教 2.顺应
3.替代性强化4.150%
5.概念同化 6.粗放型操作技能
7.对偶故事 8.解法的确定性
9.成就动机 10.知识和观念
11.官能说 12.阻碍
13.客观威胁 14.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
15.认知特征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答:正确。
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3.答:错误。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4.答:错误。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的典型特征,很难看出其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到其他功能。当在某种情景下需要利用问题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主要起阻碍作用,即消极作用。
5.答:错误。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四、简答题
1.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分)
(2)前运算阶段(2~7岁)。(1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分)
2.答:(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分)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1分)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1分)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1分)
3.答:(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分)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2分)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1分)
4.答: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2分)
第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会提高。(1分)第三,言语暗示。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巩固的。(1分)
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1分)
五、论述题
1.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1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3分)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2分)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2分)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2分)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2分)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3分)
2.答:(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①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1分)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1分)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分)
②学生观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1分)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1分)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1分)
③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分)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2分)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①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②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2分)
(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