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考试试题 >

2012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题01(附答案)(1)

2012-05-23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1)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 )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3.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4.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5.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之间的矛盾。

  A.教育者与教育手段

  B.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

  C.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D.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8.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9.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 )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10.以“产婆术”著称的提倡启发式教学是古代先哲( )。

  A.孔子

  B.孟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斯多德

  11.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12.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道德认识

  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13.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4.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D.事例或案例

  15.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

  17.一个测验的效度不包括( )。

  A.内容效度

  B.构想效度

  C.预测效度

  D.直接效度

  18.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9.我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 )。

  A.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B.教书育人

  C.教育民主

  D.教学相长

  20.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21.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 )。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2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个别辅导

  D.布置作业

  23.“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2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2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26.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知识主义价值观

  C.精英主义价值

  D.主体教育

  27.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28.教材包括( )。

  A.教科书

  B.CAI软件

  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29.一个学习材料中间的项目比两端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这支持了哪种遗忘的理论?(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抑制说

  30.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2.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直接检验方式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方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哪些?

  甲:我们先来集体朗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了调动气氛,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支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教师起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预备读。(在激烈雄壮的音乐声中,学生开始集体朗读,朗读完毕,教师表扬)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整齐。现在大家应该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下面我们来逐字逐句分析这首长诗。

  乙:(教师从语调、语速与情感的关系出发,分析“千呼万唤始出来,……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的诵读处理。并作示范诵读)好,下面我们先集体试读这一段。(学生读此段诗句)大家读的不错,下面我们分小组诵读下面几节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诵读最精彩。为营造气氛老师给大家播放张晓峰的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作大家朗读时的伴声。(在柔和舒缓的音乐声中,各小组诵读完毕,教师请大家谈体会,在学生谈体会时,教师会时不时自己诵读几句,或要求学生诵读(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理念看,那一种诵读处理更好,为什么?

  2.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宝”字。老师问明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的。

  问题:试分析这则案例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