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子择校辛酸路
看到本期“博谈客论”的主题——择校面面观,不由得让我想起为儿子择校的迷茫和辛酸,虽然时过境迁,可那种分离的痛、那种难言的尴尬仍历历在目。
儿子2岁2个月上托儿所,当时还不能独立吃饭的儿子全靠老师喂,有一阵子儿子很黏老师。儿子3岁半时,总部地区流行特长班、蒙氏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全托,我忍痛割爱将儿子送到了“艺术幼儿园”的绘画班。为了让儿子尽快适应,特地请老师安排儿子与熟悉的小凯悦坐同桌,我们夫妇狠心不去探望。周三,老妈从老家赶到总部与妹妹从窗外悄悄窥视,发现儿子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下课后,妹妹将儿子和小凯悦喊了出来,从包里拿出了零食和糖果,小凯悦结果零食三下五除二放进了嘴里,又老道地把糖果藏在了口袋里,只见儿子攥着零食和糖果就是不敢吃,还说“老师不让乱吃零食,怕影响吃饭”,“小姨,带我回家吧,我想妈妈”,一会儿又拉着老妈的衣襟小声说“姥姥,我想爸爸妈妈,我想回家”,老妈抹着眼泪跑了出去,小妹也匆忙把儿子与凯悦送回了教室。周末接儿子回家后,儿子久久不肯入睡,说害怕天亮后再送他去幼儿园,周末晚饭后,老公骑车送儿子上幼儿园,刚到门口,儿子猛然挣脱我的怀抱朝着局办公楼方向跑去,儿子知道那个方向是我们坐车回家的站点。我们一边跑、一边喊,最后还是老公扛起儿子送进的幼儿园。一个月,儿子断断续续上了14天,中间病了三次,最终我们选择了放弃,我们跟校方告别时,老师一直说儿子表现很好,不像我们说的那样恋家,我疑惑地看着儿子,儿子咬着手指头悄声说“我都是用被子捂着嘴流眼泪,我不敢哭。”儿子的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这次盲目地择校让我追悔不已,择校以失败告终。
2005年,儿子所在班级只剩下28个学生,班主任童心因高升而不再任课,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氛围,我贷款买房将儿子转到了一说“名校”,我们夫妇成了名副其实的“奔族”。每天披星戴月,大把的时间耗费在了路上,晚上回来做饭、做家务,还有检查作业、签字,“餐桌文化”的效率减半,辅导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亲子共读的质量也大大下降,儿子四年级时曾停滞了一段时间。转学后,儿子适应学校、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结交新朋友等等,在此期间,儿子放弃了原来学校举办的趣味作文班、书法班、乒乓球班,朋友少了、课余活动少了,生活阅历变得匮乏,作文素材大打折扣,作文题材变成了单一的读后感、观察日记,从文字中感到儿子内心的孤独和空洞,好在儿子养成了阅读和预习的习惯,转学后的优异成绩和健康身体勉强慰藉我疲惫的心。这次跟风似的择校让我欢喜让我忧。
2010年,儿子小升初再次面临择校,有了前两次的经验,加上自己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与老公、儿子一再讨论哪所学校更适宜儿子的成长。“孩子小,离家近比较安全。”“我不希望自己的初中生活变成作业的奴隶,我想轻松度过我的初中阶段。”儿子从邻居熬夜写作业的“情报”中了解到离家最近的一所中学的授课模式,我也担心那种填鸭式的教育会磨掉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为此我站在儿子一边——选择了油田一中。一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让性格内向、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儿子如鱼得水,儿子每晚早早写完作业,预习、课外阅读、练萨克斯、跳绳、养鱼……宽松的学习氛围固化了儿子课外阅读的习惯,不但拓宽了知识面,主副科齐头并进的同时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不,元旦在即,儿子又为班里的元旦晚会当起了总策划,儿子从一个文静、内敛的小男生长成了阳光又充满活力的阳光少年。初中择校让我感到欣慰和骄傲。
新年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小升初、初升高的孩子们迈向新学校的步伐又近了一步,三次择校让我欢喜让我忧,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博友们:择校莫盲从,孩子的成长比成才更重要,名校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只有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从中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