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羡慕许许多多出了名的“名师”们,佩服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敬佩他们方法的特效,一切都是那么的令我们所向往。然而,身处一线的我们,距离他们真的很远吗?不为人知的我们是否也有机会成为他们那样的名师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名师,其实所谓的“名师”有一个非常有用的法宝,那便是两个字“积累”。
看过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书籍,同事们便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不也是这样做的吗?没什么稀奇的呀!”确实如此,纵观名家之作,其实会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他们叙述的一个个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非我们想不到,做不到的,但为什么,我们感觉和他们有很远的距离呢?归根到底,是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在意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记得一位同事说起某名学生时,他这样说:“这名学生上课一直开小差,不认真听讲,我课下和他交流,才知道,他耳朵有点儿问题,听觉不大好,所以,我便将他的座位适当的进行了调整,并请其他同学和自己一起来帮助他。”
我也很赞赏他这种做法,便称赞说:“您真不错,学生遇见您这样的老师,真是荣幸呀!”
“什么呀?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他显然是还有内情的。
“怎么了?”我也挺好奇的。
“我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学生,上课也是左顾右盼的,批评了很多次,一直不见效,气得我够呛!”他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一样。
“是吗?那后来呢?”
“当然是,不过,多次不见效后,我私下里了解到,他也是身体有缺陷,造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我便想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他。”他接着说。
“很好呀!和这件事如出一辙。”我替他庆幸。
“如果这样就好了,等我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已经转学了,我不知是不是和我的批评有关,但这件事我确实没有处理好,所以事后,我便将他记录了下来,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警示吧!”他显然很在意自己的“失误”,接着说:“所以,遇到这个学生时,我便想到了以前的事,自然处理起来,也就不再那么鲁莽了,很庆幸自己这次处理还算成功!”说完,他也轻松的笑了笑!
我也替他高兴,因为一次的错误没有延续下去,而是接受了教训,获得了经验。
很多老师,怕学生出“问题”,总觉得没有什么办法了,其实,每个人回忆起来的话,就会发现,自己所说的“问题”,并非都是首次发生,甚至于,只是换了个人而已,那为什么会从头再来呢?因为,自己并没有将自己宝贵的经验积累起来,而是处理一件算一件,处理完了,自己处理这件事情的思路也完了,每遇到一件事情,便都会一切从头开始,心中没底。
翻阅魏老师的书,细读其中的文字,那些事情是如此的熟悉,甚至于就是自己亲身遇到的,是那么近,又是如此的远,魏老师不是“神”,所有名师都不是,而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遇事不会慌,因为他们心中有“底”,他们已经将自己所经历的认真的积累了起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像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书籍,便只是将自己教学中的所见所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编辑成册而已,这些也并不难呀,呵呵!
我们作为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着交道,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我们也会处理,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那么,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从头思考“对策”呢?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们,每天留意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许,今天的积累,便会让自己在日后的教学中大有用处,甚至于,不远的将来,您,就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名师”!
附:《教育日记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同事的一篇和“积累”有关的文章,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