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担保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l2号一担保业务》
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一)风险:
·企业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而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法律责任;
·对被担保人在担保期内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而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在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而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的利益受损。
(二)关键的内部控制
业务流程
关键控制点及措施
关键控制点 | 控制目标 | 控制措施 |
1.受理申请 | 风险:担保申请受理流于形式或难以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初步评价和审核。 | 健全其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 明确担保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等,并按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评价和严格的审核。 |
2.调查评估 | 风险: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 强化担保业务中调查评估制度,包括委派具备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或部门负责对担保人进行资信调查及风险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应当尤其关注: ①担保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担保政策的要求;②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如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③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④如果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当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
3.审批 | 风险:担保业务的审批及防止担保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或存在舞弊行为。 | ①明确担保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 ②对重大担保业务实施集体决策审批,例如必须获得董事会全体人员的2/3赞成或经股东大会批准; ③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 ④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时,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 ⑤对境外企业进行担保的,应当遵守外汇管理规定,并关注被担保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 ⑥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时,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与审批程序。 |
4.签订担保合同 | 参照本节后部有关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 | |
5.监控 | 风险:对担保合同履行情况疏于监控或监控不当,将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应对被担保人的异常情况,延误处置时机,加剧担保风险,加重经济损失。 | ①安排适当的人员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投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货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保担保合同有效履行; ②建立内部通报机制。如果被担保人出现异常情况,应当通过内部信息与沟通机制及时向有关管理人员报告,妥善处理; ③建立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 ④实施与强化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如对担保对象、金额、有关抵押品进行详细记录。 |
八、业务外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即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
(一)风险:
·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
·承包方选择不当、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
·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
(二)关键的内部控制:
控制措施包括:
①明确职责权限,加强过程监控,避免核心业务外包;
②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如重大业务外包决策应由总会计师、分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参与,报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审批;明确选择承包方的方式、标准及条件以及应用于选择承包方时的有关保密工作;
③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l5号一全面预算》的管控措施确保外包方案的可行性;
④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l6号一合同管理》的管控措施明确外包内容、承包方与企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协议等条款;
⑤建立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凋,及时搜集相关信息以便有效地解决业务过程存在的问题;
⑥对重大外包业务或各种意外情况做出预计及建立应急机制;
⑦外包业务的费用结算和会计处理;
⑧对承包方履约能力的持续评估,若有重大违约行为,应及时终止合同;
⑨应用如同项目工程中的验收工作。
九、财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l4号-财务报告》
(一)风险
·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而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
·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
·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二)关键的内部控制
关键控制点 | 控制目标 | 控制措施 |
财务报告的编制 | 编制一份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会计准则的报告作对外提供或分析之用。 | ①制定合法合规的财务报告编制方案,并按权限和程序审批。不得随意变更资产计价方法、提前、推迟或不确认负债、虚列或者隐瞒收入,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或虚增或虚减有关金额; ②建立处理重大事项的机制,如与相关部门沟通、评价影响以及确定重大事项的会计处理; ③通过如盘点、与银行对账、核对票据等程序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及更正清查时出现的差异; ④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有关发票和凭证内容以支持交易的发生; ⑤定期进行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等业务; ⑥严格要求会计人员或负责复核单位确认已在财务报告中正确列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金额、当期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等金额。 |
财务报告的对外提供 | ①严格按照编制财务报告的审批程序,由各级负责入逐级把关进行审批; ②委派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③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当装订成册,加盖公章,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④设置严格保密程序,对能够接触财务报告信息的人员进行权限设置; ⑤及时整理归档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 |
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 | 有效进行财务报告分析,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财务报告分析的范围包括:(三大报表) (1)企业的资产分布、负债水平和所有者权益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以及分析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化,了解和掌握企业规模和净资产的不断变化过程。 (2)分析各项收入、费用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了解和掌握当期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和来来发展趋势。 (3)分析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运转情况,重点关注现余流量能否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正常运行,防止现金短缺或闲置。 | ①财务分析会议应吸收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对各部门提出的意见,财会部应充分沟通、分析,进而修改完善财务分析报告; ②定期的财务分析应当形成分析报告,构成内部报告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内部报告体系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 ③明确各部门职责。责任部门按要求落实改正。财会部门负责监督、跟踪责任部门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