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礼记•学记》。
2. A 【解析】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 C 【解析】略
4. C 【解析】略
5. B 【解析】略
6. B 【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形态始于奴隶社会。
7. B 【解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教育家是孔子。
8. c 【解析】 《大教学论》的作者是夸美纽斯。
9. C 【解析】 “泛智教育”的提倡者是夸美纽斯。
10.D 【解析】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指的是培养目标。
11.A 【解析】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
12.A 【解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讲的是教师的传道者较色。
13.D 【解析】略
14.C 【解析】我国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15.C 【解析】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国家课程属于一级课程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学校课程属于三级课程。
16.D 【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7.C 【解析】略
18.C 【解析】略
19.D 【解析】少年期在人生的过程中是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
20.A 【解析】略
二、填空题
1.儒家 2.比例 3.思想观念 4.主观能动性 5.已经达到和可能达到 6.马克思主义7.公立 8.性质 9.制度文化 10.独立
三、简答题
1.(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虽然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但是一个合理的教育目的总是要受客观条件的最终制约,接受社会发展的最终检验。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应有它的客观依据。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2.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科和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课程设计的意义: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双边活动有其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具体而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应实现相互转化。
5.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成的。
四、论述题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能动性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个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能够联系实际情况展开论述的加2分。
2.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