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改错题
26.(P194)√
27.(P225)×改正: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28.(P320)√
29.(P346)×改正: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四、简答题
30.(P147-148)
(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31.(P320)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可以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2.(P362-372)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论述题
33.(P356-361)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①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知识与文化科学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分清各种事件与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
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正确的道德评价能使品德趋于完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虽然受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但也能通过教育给以促进。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一般情况下,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实现良好动机的正确行为方式。
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内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地练习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六、材料分析题
34.(P364-366)本案例适用的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索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一定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客观地分析,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又要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的地方,并且创造一定的条件,因势利导,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在这个事例中,首先我们应当看到该学生并非简单的重犯错误,其中有爱护公共财物正义感的积极方面,不能认为屡教不改。其次,肯定其动机是正确的,并使他看到自己思想上的进步,但同时,应让他认识到其行为是野蛮的,并使他明确应采取的正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