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流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950年以后,经济发展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生产中各个重要的环节逐渐趋于专业化,物流与商流分离的情况更加突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使生产成本相对下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商品的丰富,在流通领域出现了超级市场、商业街等大规模的物资集散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现代的流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物资流通的速度和能力,使得商品的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有了降低的可能和趋势。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市场逐渐成熟,经营观念由"生产导向"开始转向"市场导向",一切都要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效的物流服务成为企业确保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物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降低成本、产品连结和迎合市场营销观念的角度孕育而生。物流活动使其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实现物资的时间和空间效果,使原来处于分散、从属、孤立的各项物流活动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物流大系统。
三、现代物流的产生
20世纪初,人们开始重视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的销售成本。技术的发展也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物流就脱离了原有的"仓储和运输就是物流"或"配送就是物流"的传统层面,作为一个产业孕育而生,逐步向组织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流通领域的营销活动中,由"管理学之父"P·F·德鲁克提出。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了军事后勤(Logistics)的观念,最初是为了军需物资供应的加快和合理。战争中叉车技术的大量采用,装卸、搬运、运输、保管等独立的功能要素对物流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战后,物流开始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应用,涉及运输、仓储、包装和物资搬运,已初具物流理论认识的核心。少数商业公司还设立了"流通经理"职务,负责运输、仓储、包装和搬运等物流业务。物流到50年代后期才被西方的企业组织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