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活动从人类从事产品交换时就已经存在。20世纪50年代起物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物流成为一个组织化、系统化的新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流正向着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快速发展。
一、物流的历史
一般而言,物流是与商流相伴生的,商品生产是物流产生的客观基础,然而,远在商品流通出现之前,甚至人类还在进化的朦胧时期,物流这种形态就已存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劳动工具的运动以及后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另一种形态--仓储,都是物流的雏形。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仓储理论和思想,有"储"与"商"两个领域。在早期的物流活动中运输和仓储成为主体活动,主要表现在生产性和生产性的领域之中。
物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交易行为中就存在。但物流作为一个与商流分离的独立领域,形成的历史还不长。
二、物流产生的根源和背景
1.物流产生的根源
(1)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分离
人类社会开始商品生产之后,生产和消费逐渐分离,这就诞生了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马克思在描述流通的这种地位时说:"流通和生产本身一样重要。"恩格斯也说过:"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2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社会生产和消费水平及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方式的采用,使现代的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以及人这三个要素都表现为分离的形式。将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连接必须进行物资输送;在时间上连接就需要进行物资储存;将生产和消费的人进行连接,就需要进行商品的买卖与交换。商品的运输、储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包装、装卸等物资实物流动即形成物流。
物流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生产的发展,产品逐渐丰富,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分离越来越普遍。但是生产和消费的有效连接却存在着难度,而与此同时人们要求流通的时间却越来越短。马克思指出:"流通的时间越等于零或越接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3产需分离、劳务分工的越来越彻底逐步扩大到城市分工、地区分工,进而走向大规模的集约化和国际化。这就需要依靠流通来弥补这种分离和分工,由此进一步促进了物流的迅速发展。
(2)经济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企业开始面对提高利润和市场条件不稳定的压力。在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商品的竞争力,而在生产中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却很难取得显著降低费用的目的。物流作为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与减少成本一种途径不断的受到关注,促进了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