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复习指导 >

2012年教师资格证幼儿心理学复习笔记一(1)

2012-07-27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教师资格考试,全面的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2年教师资格师证考试科目—心理学有关学习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乳儿思维萌芽表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以表象为中介,借助于词、语言和过去经验而实现的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

  儿童刚生下来,是没有思维的,他们只有从先天带来的一些无条件反射。虽然在整个乳儿时期(包括新生儿期),从心理的产生到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确实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是没有真正思维现象的出现。。因为人的思维是和第二信号系统,即言语相联系的。如果从整个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乳儿时期只能说是思维产生的准备时期,或者最多也只能说是逐步出现了思维的一些萌芽表现。

  从儿童心理的产生到儿童思维的萌芽,是在儿童机体与生活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在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语言开始出现,以及生活经验逐渐丰富的条件下实现的。

  儿童生后的头半年,主要是感觉和知觉的发展时期。

  在儿童五条件反射中,主要的认识成分是一些感觉。而在儿童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不但发展了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反映事物的整体知觉。知觉是高一级的认识能力,它是在各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复合刺激物(即整个物体)的反映,是分析综合能力统一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包含着概括能力的最初萌芽。但只是对有关事物属性的直观的、泛化的概括,还不是内部化的、表象或词的概括。

  由于儿童知觉的概括性的萌芽,因此,在儿童知觉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认识机能,这就是逐步认识到物体的常住性或稳定性,即知觉或认识到物体的经常存在。当然,儿童知觉或认识物体的经常存在,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大约到一岁左右,儿童就逐步形成了认识物体的经常性和永久性的能力。这种知觉能力主要表现在知觉常性和客体永久性。

  如前所述,知觉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如距离、形状、明度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而个体的知觉映象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例如,虽然某一事物的距离、远近或形状大小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这事物的主要特征不变时,还是被知觉为同一事物。这是外界事物的变化性和稳定性的矛盾统一在人脑中的反映。关于儿童知觉常性出现的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研究认为,形状常性和大小常性在儿童头一年的下半年出现(J. Piaget,1953)。也有的研究认为,3个月的乳儿也可以看到知觉常性的最初表现,而6个月的乳儿则可以追视一个滚走的物体,虽然距离远了些,看起来,应当小了些,但他还能看成是同一物体(H.Mcgurk,1972)。知觉常性的出现,就使儿童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稳定的属性。

  和知觉常性有密切联系的是客体永久性,即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不在面前时,还能“想起”(重现)这个客体。一般认为,大约在儿童8~12个月时,即将满1岁的时候,由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动作)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久性也开始出现。前面说过,例如,在这以前,你和孩子“藏猫儿”的时候,你一躲开,他看不见了,也就不找了,以为世界上不存在“你”这个人了。可是在一周岁左右时,你再和孩子做“藏猫儿”游戏时,你叫他一声,然后再躲起来,孩子就会用眼睛到处找。客体永久性,实质上,也就是表象的最初形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