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
【解析】此题考查对中世纪西欧世俗教育这一知识点的记忆。这时期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来进行的。
2.CDE
【解析】此题考查现代教育的特征,要注意和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区分开。与古代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3.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但要注意题于的表述。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4.ABCDE
【解析】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5.C
【解析】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6.ABCD
【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7 .AB
【解析】加强双基教育是在探索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是为素质教育的探索做的有益准备,加强“双基”是指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
8.ABC
【解析】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9 ABCDE
【解析】教师的角色包括:传道、授业者,解惑者,榜样,管理者,父母与朋友。
10.ABCDE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六方面的权利:第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第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第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绩;第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第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第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1.ABCD
【解析】综合起来看,我国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2.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的分类。课程按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还可按其他形式进行分类。
13.ABC
【解析】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具体分三个流派: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
14.CDE
【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要做到:第一,开足开齐课程;第二,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第三,认真监督和及时评价课程计划的执行状况。
15.ABCD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中应该特别关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这几种课程资源。
16.ABCD
【解析】教学过程的规律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17.ABCDE
【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8.CDE
【解析】此题考查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19.A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教学原则的掌握,以上出自《学记》。
20.ABC
【解析】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德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21.D
【解析】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22.ABCD
【解析】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其次要注意多端性,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3.ABC
【解析】此题是对教材知识的考查,奖励的主要形式有三种,要熟记。
24.ABC
【解析】课外活动作用表现在: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25.ABC
【解析】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第一,具有可行性;第二,具有协调性,统筹安排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第三,具有明确性。
26.ABC
【解析】此题考查课外活动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所涉及的层次,这是对细节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查,要注意重点知识点里面的细节知识,是容易被忽略的内容。
27.BCDE
【解析】班级教育活动可分为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28.ABCDE
【解析】后进生是在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特点有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9.ABCD
【解析】此题考查研究课题的来源,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30.ABCD
【解析】好的研究假设,要符合以下标准: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判断;第三,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第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政治
3.十六大报告 4.教育机智
5.人身权 6.《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7.目标模式8.启发性
9.柏克赫斯特 10.个体社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
11.疏导 12.文学艺术活动
13.小组活动 14.班风
15.二次文献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1)学校制度不是随便制定的,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2)学校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会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答:正确。
(1)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2)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学校教育帮助个体形成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自由提高到自觉阶段。
3.答:错误。
(1)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2)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这是片面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就必须符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另外,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4.答:错误。
中小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应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答:错误。
(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和依靠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以自主的姿态来组织、参加活动,使他们从中学会自治、自理和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师的作用甚至取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起到辅助和引导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四、简答题
1.答:(1)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分)
(2)学校教育的三个要素的关系是联系紧密而复杂的,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教育影响使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塑造和改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学校教育。(3分)
2.答: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其主要表现在:(2分)
第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1分)
第二,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1分)
第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1分)
3.答: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因:①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各门学科不是孤立的;②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求知欲强;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2分)
(2)精深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2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1分)
4.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1分)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1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规律。(1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2分)
五、论述题
1.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3分)
(1)遗传及其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1分)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1分)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1分)
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1分)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1分)
(2)环境及其作用
①环境使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1分)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1分)
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1分)
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人的内部因素有遗传素质和主观能动性两方面。(1分)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3分)
2.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分)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1分)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1分)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1分)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分)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1分)
②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1分)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3分)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1分)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还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