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2.C
【解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3.B
【解析】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
4.D
【解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
5.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6.A
【解析】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7.B
【解析】课程标准不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8.B
【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9.C
【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
10.C
【解析】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11.B
【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2.D
【解析】由效度的概念可知。
13.B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14.D
【解析】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5.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16.B
【解析】学科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17.A
【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式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即所谓三结合教育。
18.C
【解析】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是基于其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而提出的。
19.D
【解析】由字面意思可知都是强调复习巩固的,所以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20.B
【解析】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效度、信度、难度与区分度。
2.ABCD
【解析】教学策略的类型有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3.ABC
【解析】教育理论是基本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
4.ACD
【解析】课外活动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5.ABCDE
【解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6.A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7.ACDE
【解析】幼儿与少年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属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8.ABCDE
【解析】基本的教育能力素养有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9.ABCD
【解析】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10.ACD
【解析】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
三、填空题
1.废科举、兴学校
2.基础教育、基本素质
3.癸卯学制
4.任务、职业角色的多重性
5.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6.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7.表扬奖励、操行评定
8.整理、鉴定
9.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10.总结
四、名词解释
1.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启发性原则:“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老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4.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5.课外活动: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2.【答案要点】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教科书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成绩提供了依据。
3.【答案要点】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答案要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5.【答案要点】
(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
(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才能发挥咨询、指导的作用。
(3)教师要注意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
(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5)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价值了解不深,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很多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对学生打的分数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取得高分成为很多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师的夸奖而增强。
2.【答案要点】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