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初一语文《一面》(1)
初一语文《一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手法。
3.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以及鲁迅先生为革命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6年,伟大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这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如果你是鲁迅先生的亲朋好友,学生,或者就是一位鲁迅先生的一位仰慕者,这时,让你写一篇文章来悼念先生,你怎么写?
一般来说,纪念伟人介绍伟人的文章,多从介绍其生平开始,摘取能体现其崇高品质,伟大成就精神的重大事迹来写。的确,当时有很多很多的人写诗赋文来悼念鲁迅先生,记叙他一生突出的事迹,歌颂他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篇。但这篇文章相对于大多数的文章来说,构思很精巧独特。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小的角度,即选取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而短暂的一面,选取鲁迅先生生活中极其细微的一件事,来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
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看看在一个普通工人眼中,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课文分析
本文结构,以空行自然分开,分为两部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1.“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
2.“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一)第一部分
1.开篇交待了什么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环境)
环境描写:
店外的景象:“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阴冷)
为什么要描写店外的景象?有何作用?
明确: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说明我进店的原因;又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开篇作者就点明了时间,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2.从店外进入店内,店内又是如何一种景象呢?我是如何观察书店事物的?其观察视角(描写顺序)是如何变换的?看2~5段,请注意表示作者眼光移动的词语,从中体会作者的感受。(观察视角的转换就决定了描写的顺序)
提示:a先描写“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 (冷清) b再“书架一角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惊喜) c最后“一本书的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兴奋)
从“赫然”“像得到保证似的”这些字眼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
(体会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看出鲁迅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那么这一笔有何作用呢?(从情感上为后文鲁迅从幕后走到前台做了一个铺垫)
书店这个特定环境的描写作者是按视角的转移按远景近景特写来安排描写顺序的,同样,对于鲁迅先生的描写作者也是按一定视角的转换来具体描写。
现在就请你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鲁迅先生肖像的语句,并按“远景”“近景”、“特写”的顺序对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