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教育学概论——教育的政治功能(1)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在法律上规定了受教育权利平等,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政治对教育目的和若干教育内容的影响
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任何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以一定的方式与政治发生关系,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深受政治的制约,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的工具,在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的要求,又反过来为政治服务,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一定社会培养人,通过教育,培养具有怎样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人,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教育的目的即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即培养人才所应达到的质量规格。一般说来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少数统治者和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又因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差异而表现出具体的差别。
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和具有作战本领。所谓“明人伦”就是明贵贱,别尊卑,使受教育者能自觉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了镇压及掠夺奴隶还需要能征善战。和这种教育目的相适应,奴隶主贵族子弟需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教育。
在古代希腊的奴隶社会中,斯巴达城邦国的统治者从以3万斯巴达人统治25万奴隶的国情出发,使教育完全服从于对奴隶的残酷武装镇压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勇悍军人。奴隶主子弟中的男童从7岁起就要离开家庭接受集体性军事体育训练。开始是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到了12岁,合格者转入少年队,施以更严酷的训练。18岁时,合格者参加士官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满20岁,就结束教育阶段,成为一名军人。教育目的决定了斯巴达人单纯的军事教育内容,文化知识教育基本不予实施。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就是为封建王朝培养忠顺的官吏和士君子。隋唐以后,施行科举取士制度,教育变为科举的附庸,被纳入培养官僚人才的轨道。由于统治者推崇儒教,强调“德治”。故着重以儒家思想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极力灌输君臣父子的“人伦之教”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的恒常性思想,用以巩固封建统治。“四书五经”成为历代沿用的主要教材。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宗教阶层垄断了学校教育。他们设立教区学校、僧院学校、大寺院学校和教会大学。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和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他们以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圣经》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设的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号称“自由七艺”,其中浸透了宗教精神,是为理解和信奉基督教教义服务的。世俗封建主的贵族子弟中的长子从7岁起就被送入高一级的封建领主官堡接受 “近侍教育”和“侍从教育”,以培养对封建主忠诚、勇武善战、娴熟封建礼仪的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为了适应国家统治和新的生产力要求,资产阶级为学校教育制定了双重教育目的:一是培养国家事务管理人才和科技精英,二是培养适合于从事大机器生产的劳动者。统治者通过学校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向受教育者施加资产阶级影响。为了保证教育内容能为教育目的服务,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由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直接掌握教科书的编审权。如日本就将审定教科书、指定各种义务教育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发行人等列为文部省的职责。
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目的才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社会主义要求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推翻剥削制度,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