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推动规模企业翻番。继续实行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十强企业、明星企业制度,建立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不断扩大规模翻番企业队伍,继续实行工业项目贷款贴息补助向规模翻番企业倾斜扶持政策,对翻番企业实行财政信用担保政策,不断拓展工业企业统借统还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翻番台帐,实行跟踪服务、动态管理。
14、促进技术创新。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探索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努力开发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努力占领行业技术高地。继续设立科技进步奖,凡当年被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8万元,同时加大对新批准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的奖励力度。
15、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环保型工业项目优先审批、优先供地、优先予以信贷支持、优先申报专项资金。实施重点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设立节能奖励专项资金,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污染防治,发展低碳经济。积极组织申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16、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争创3-5个省级和国家级名牌。凡获得国家级质量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加大对新获得“名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
四、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发展支撑
17、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配套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企业,引导国内外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重点园区。鼓励民资和外资投向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构建大生产、大流通格局,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服务保障体系。重点抓好金融、商务、科技交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引进知名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开展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管理咨询等多方面服务。突出培育现代物流产业,科学制定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水运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塑料、机械、建材、制刷、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把我市物流业培育成支撑、服务皖西南、联结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大产业。
18、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引智与引资并举”的思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促进企业引入各类高层次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来投资兴办企业,经省级高新技术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待批准后比照外商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要牵头组织企业,通过委托培养方式,培育一批高级技工和技术骨干,打造高级蓝领,提升企业加工工艺水平。
19、加快信息化建设。着力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全面推行产品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加速工业信息化进程。积极组织申报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财政补助。建立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等综合性公共服务。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20、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负责人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鼓励“十强”企业和“明星”企业主要负责人,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考察学习,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于政治上成熟、经营业绩突出、社会贡献较大的优秀企业家,优先推荐为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优先参加各级劳动模范等荣誉评选。成立企业家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市政府设立企业家津贴,凡是在职期间企业连续十年年纳税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代表,给予其适当的经济待遇。
21、加强工业发展领导。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要加大对全市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的指导协调力度,制定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调度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包产业、包重点项目和包骨干企业制度,合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强势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强化抓工业的领导力量。
22、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按照用地向工业倾斜的原则,保证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园区的用地。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升重点项目审批效能。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整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相关推荐:
读书人网(www.ReaDer8.cn)实施意见频道:http://www.reader8.com/data/shishiy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