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及我市融入合肥经济圈等历史机遇,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突出主导产业,加速结构调整
产业支撑是工业立市的基础和前提。要以开展“结构优化升级年”活动为主抓手,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1、包装印刷业。充分放大“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和“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降解塑料、高级装饰薄膜以及绿色环保塑料;鼓励发展工程塑料、建材塑料和家电塑料。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并重点培育5-10个技术含量高的烟标印刷、医药包装企业。积极筹建包装印刷国家级质检中心。围绕包装印刷产业的转型升级,认真谋划和研究,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努力打造旗舰型企业,奠定我市作为全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和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的位置。
2、输送机械设备制造业。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中国输送机械名城”。组建节能环保型输送设备研究院,提升产业研发水平,促进输送机械由普通传动方式向液力流体传动技术发展,由普通型向超大幅、超长度、环保型、节能型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提高配套产品国产化、地产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
3、家纺服装业。坚持内外并举方针,巩固提升国际市场,奋力开拓内贸市场。积极发展配套企业和配套产品,加速引进先进纺织技术装备,生产高中档服装面料。鼓励“贴牌”加工,发挥产能优势。强化品牌意识,培育自主品牌。
4、汽车配件制造业。进一步强化产业基础优势,开辟“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重点发展10-20种重要零部件产品,逐步实现由零件到部件,由部件到整机的发展目标。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最高科技成果。提升设备数字化水平、管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引导产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重点向节能、降耗、环保及主机和整机部件方向发展。
5、电子玻纤业。以丹凤池窑拉丝项目为支撑,着力打造电子玻纤产业基地。加强电子玻纤布纺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装备,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积极筹备覆铜板项目,延长电子玻纤产业链。开发玻璃纤维新材料,新产品,扩大应用领域,适应市场需求。
6、工艺品制造业。着力夯实“中国刷业城”品牌优势,优化调整制刷业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向异形刷、工业用刷、环卫用刷等方向发展。加大对朝阳玉雕城的扶持、宣传力度,引进和培养玉雕工艺技术人才,努力提高工艺水平培育“玉雕”品牌。积极扶持铜艺、木雕、藤编等工艺品企业的发展。
7、饮、食品加工业。依托农业资源,做强传统产品,进一步放大小花茶、麻丰糕、秋石等名茶名点的品牌效应。发挥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优势,进一步壮大汇源果汁、青草香米业、六尺巷酒业、乐健食品、友源食品等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8、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已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以及已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水平。以抽水蓄能电站、光伏太阳能、节能环保输送设备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促进园区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9、优化工业布局形态。以合安路百里工业长廊为主轴,以市经济开发区和双新开发区为新的增长极,以十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为支撑,将产业功能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着力推进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努力形成“一轴两极十区”特色产业集聚布局形态。
1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市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承载能力。全面启动建设双新经济开发区,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强度投入、低碳化发展”的原则,加大招商力度,创新管理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两个省级开发区要创新思维,兴建工业地产项目,建设各类工业厂房和配套办公生活设施出租给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以BT、BOT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发展平台。
11、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步伐,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资源集约利用率,放大产业辐射功能和溢出效应。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方式,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对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扶持。鼓励城区企业“退城进园”,集约发展。组织实施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壮大传统产业规模,放大“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刷业城”等国家级产业品牌效应,发挥主导产业领跑效应,打造支柱产业新优势。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利用其主导产品优势,扶持市内协作企业或引进市外配套企业,形成关联度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鼓励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企业多层标准化厂房办理产权证享受十强企业相关优惠政策。
三、培植骨干企业,壮大规模经济
12.增加工业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考核与奖励办法,从2010年起,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保持同市财政收入同等比例的增长,扩大工业企业购置生产性设备贴息和补助额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努力吸引各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投资等企业来桐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凡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的企业,由市财政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奖励300万元。积极发展多种形式担保机构,壮大银桥担保公司实力。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推进诚信建设,建设良好金融生态。年内新增银行贷款不少于20亿元。积极争取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对于入选全省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的企业,市财政按照省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建立《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市财政对入库项目前期费用给予适当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