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教育硕士 >

2012年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纲要(6)

2012-04-16 
第1页:教育与教育学; 第2页: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3页: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4页:教育目的; 第5页:教师与学生; 第6页:教学理论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

  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出现三次大论争:

  “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

  “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

  “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形式教育”学派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活动;

  “实质教育”学派认为教学主要是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即心理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

  “主知主义”学派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主要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教学是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

  “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

  “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教学的本质的不同观点:

  l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理论的成果。主要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主观能动反映、改造自身的过程。

  l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

  l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和智育是两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特殊性。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化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只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和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

  3.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洛克的白板说一直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S—R)理论的观点,主张离开经验凭理性去创造知识。

  德国的教育家赫尔特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由做事而学习”“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

  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不同的观点:

  A、认识----发展说B、认识----实践说C、交往说D、多重本质说。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认识的普遍规律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总的方向和根本线索。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作为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实际工作者、成年人等的个体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去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认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在于:

  A、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中介性)

  B、认识的交往性: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联系,也是社会依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有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C、认识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提出的)(三个方面体现)P85

  D、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教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能力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A、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B、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能力和知识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A、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腐朽能动性

  B、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教学进程的结构及教学模式研究:

  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1)授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基本特点:

  l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

  l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l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

  l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2)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基本特点:

  l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l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l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

  l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模式研究

  (1)定义: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2)几种基本模式类型:(6点)P89

  三、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的实际的三方面的内涵: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学生本身的实际;社会实际。

  (3)秩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3、教学策略的概念: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

  现代教学策略的构建,追求的目标是:

  A、改革课堂实施中过于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B、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

  C、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选择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有三个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上较强的选择性。

  l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

  l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l面对大量的信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

  (2)参与性学习:参与,指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行为。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3)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4)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

  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五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