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 让人物从字里行间站起来
——兼评《可爱的牛弟,趣事多》《我的“小黛”老师》《我听刘谦侃魔术》
中小学生写人物,最常见的问题,一是“千人一面”,不论是写男人、女人、孩子、老人,描写肖像一律是:高高的鼻子,黑黑的头发,红红的嘴唇,两眼炯炯有神——没有个性特征,只有抽象容貌,套在任何人脸上都行,但又绝对不是“这一个”人。二是“性格平板”,人物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不论是语言、行为、心理等,都缺少个性化,人物是平面的,呆板的,缺少真实人物应具备的鲜活性。那么,如何让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让其从字里行间站立起来呢?我们不妨做个探讨。
一、把人物放在不同的场景中来表现
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场景之中,小到吃饭,餐桌用具的场景;大到旅游,山河景点的场景,人物性格、品质与个性,只有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得以多方位的呈现与展示。因此,我们写人时,要注意将人物置身于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从多方面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作为,这样就能让他多维度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人物就会鲜活生动起来。这里,以书虫默默的《可爱的牛弟,趣事多》为例文,来解析一下多场景表现人物问题。
可爱的牛弟,趣事多
书虫默默 http://blog.xxt.cn/hk20010715
七岁的牛牛弟弟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最喜欢小狗,每次见到他时,总是跟我津津乐道他家小狗的趣事,“哒哒哒哒”一张像机枪似的小嘴,总是说个没完没了。最喜欢炫耀校园流传的新三字经,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西红柿,炒鸡蛋……” 。
他差不多1.40米的个头,有九十多斤。长着一双笑起来就眯成缝的小眼睛,大大的脑袋,胖乎乎的脸蛋,跑起来浑身的肉颤悠悠的。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胖么?你一定认为他爱吃肉。告诉你:我弟弟爱吃的是你想也想不到的面条和醋溜土豆丝。
牛牛最爱吃面条,哪怕是白水煮面条,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更何况是多汁多味的方便面呢,那更是他的最爱。说到这,我要讲一个“方便面的诱惑”故事。
方便面的诱惑发生在重渡沟。那天,我们爬到半山腰时,牛牛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赖不走了,还气喘吁吁地说:“累死了,不爬了!”董叔叔说:“儿子加油,上面还有更好看的风景。”牛牛听了白着眼,撅着小嘴,生气地说:“哼,再美我也走不动了,我要罢工,不爬了!”董叔叔想,用什么办法让他坚持到底呢?这时,董叔叔想到了吃。便对牛牛说:“儿子,饿了吧?上面有卖方便面的。” 牛牛一听“方便面”,眼睛顿时发出光芒,马上就爬了起来,惊喜地说:“真的吗?不许骗我。”“只要上去了,我就请你吃方便面。” 董叔叔坚定地说。牛牛相信了,脸上乐开了花,“走,我们去山上吃方便面喽!” 只见他大步流星跑在了前面。
到了山顶,董叔叔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牛牛买了两桶方便面。当时就泡了一桶。牛牛急得不停地问:“好了吗?好了吗?”牛牛实在等不及了,没等方便面泡好就狼吞虎地吃了起来。看来用坚持换来的奖励,感觉就是不一样。就这样董叔叔用“方便面”做诱饵,让牛牛爬到山顶了,牛牛好厉害!真了不起!
在锁龙崖的脚下,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个阿姨表演与蟒蛇共舞。牛牛看到可以和那条大花蟒照相,就高兴地抱着妈妈又蹦又跳,欣喜若狂地要去拍照。可董叔叔和丽丽阿姨见到那条大花蟒都毛骨悚然 ,不敢靠近,不让牛牛去照相。牛牛又跑到爸爸跟前,哀求道:“让我照一张吧,我不怕。” 董叔叔还是反对。最后牛牛为了达到目的,就使出了他的撒手锏:那就是哭。小眼睛一闭,小嘴一咧,哇哇地大哭了起来,眼泪吧嗒吧嗒地流。弄得牛牛的爸妈心疼不已,可他爸爸还是不放心,就亲自走过去仔细地观察,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大花蟒。通过和大花蟒的零距离接触,发现大花蟒的嘴被胶带缠得紧紧的,在人肩上很乖的样子,才答应了牛牛。
牛牛终于得逞了。他回到车上一直炫耀,“看我跟大花蟒照的相片。”把他得意的……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肖像很有特色,书虫默默用点睛之笔,进行了简要而富有个性化的描写,你看,“七岁的牛牛弟弟”,“差不多1.40米的个头,有九十多斤。长着一双笑起来就眯成缝的小眼睛,大大的脑袋,胖乎乎的脸蛋,跑起来浑身的肉颤悠悠的。”给我们传递了至少五个信息:①个子高;②身体胖;③年龄小;④小眼睛;⑤大脑袋。尤其是“笑起来就眯成缝的小眼睛”“跑起来浑身的肉颤悠悠的”,给人的印象很质感,很形象,具有个性,是立体的。
这篇文章把人物放在游重渡沟的一个大场景之中,一个场景显然无法多角度的表现人物,小作者很机灵,她把大场景分作了四个小场景来表现:①“半山腰”的场景:牛牛很累,耍起了小孩子脾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赖不走了”,还加入了语言描写,不受美丽风景的诱惑,“再美我也走不动了,我要罢工,不爬了”,这里逼真地描绘出了牛牛倔强的性格,也为他会不会继续爬山制造了悬念。当他爸爸说到“上面有卖方便面的”时,牛牛马上两眼放光,“脸上乐开了花”,“ 大步流星跑在了前面”。这就展现了他对方便面情有独钟的特点。②“山顶”吃方便面的场景:一是语言描写,“好了吗?好了吗?”,二是动作描写,“没等方便面泡好就狼吞虎地吃了起来”,把牛牛要吃方便面的急不可耐的心情活画了出来。③“锁龙崖”脚下与蛇合影的场景:当牛牛看到舞蟒蛇的人时,看他的表现,“就高兴地抱着妈妈又蹦又跳,欣喜若狂地要去拍照”,因为爸爸妈妈都对蟒蛇心怀畏惧,拒绝牛牛的拍照要求。而牛牛呢,自有他的招数,你看,“小眼睛一闭,小嘴一咧,哇哇地大哭了起来,眼泪吧嗒吧嗒地流”,爸爸妈妈只好答应了牛牛。这里很成功地描绘了孩子的好奇心态和入木三分的撒娇状态。④“回到车上”炫耀与蛇的合影:这里既是结尾段,又是一个小场景;既自然地收束了全文,又表现了一个可爱孩子对自己行动的荣耀感,紧紧地扣应了主题。
如果说第一自然段是平面的展示牛牛,那么后面的几个小场景就把牛牛立体化起来。我们印象中的牛牛就栩栩如生在我们的面前了。
二、把人物放在不同的角度中来表现
我想,很多孩子都会摄影,起码经常照相。我们摄影或照相时,要选择不同的距离、背景与角度,让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得到展示;近年来3D摄影成像的手段更增强了对象的立体感。写人物也是这样,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拍摄”方位与角度,使人物从字里行间活灵活现地站立起来。这里以心之小语的《我的“小黛”老师》为例文,来看一下选材角度问题:
我的“小黛”老师
心之小语http://blog.xxt.cn/bumingzeyi1128
我一年级时的班主任姓戴名玉,不仅像林黛玉一样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而且像林黛玉一样爱掉眼泪,所以同学们都叫她“小黛”老师。
“小黛”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新老师,面对我们这些刚入学的小公主,小少爷,她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第一节课,她教我们学拼音,她读个a,让我们跟读一个a,起初同学们读得还算整齐,读着读着就变得南腔北调,参差不齐,“小黛”老师温和地笑笑:“请大家认真读。”谁知她的笑容就像兴奋剂一样,助长了同学们的嚣张气焰,读到e的时候,干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地朗诵起来。“小黛”老师没有责备,没有恼羞成怒,没有让某些同学站墙角,自己倒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红了脸,低了头,掩面而泣:“现在是上课时间,请同学们安静!”
过了几天,“小黛”老师的讲桌上多了一个一尺多长的小棍儿,只见她拧着眉头,绷着脸,把小棍儿握在手中挥舞着:“这根小棍儿专治多动症、健忘症,谁上课乱说,乱动,只敲一棍儿,立竿见影!对于健忘症,手起“棍”落,马上想起来。”说完还在讲桌上“砰砰砰”地敲了几下,然后,打开课本开始给我们讲解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黛老师的声音柔和,动听,讲得那么专注,仿佛要把每个字都镶嵌到我们的脑海里去。
就在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悉悉索索的声音,这边“咯吱咯吱”,好像老鼠在磨牙,那边“哗啦哗啦”,似乎微风吹过树林,再仔细听听,还有“呼噜呼噜”的声音,哎哟,小迷糊李小军又睡着了。这次,“小黛”老师果然没有手下留情,拿着小棍儿,在他的脑袋上“砰砰”地敲了两下,李小军“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老师打学生了,老师打学生了!”“小黛”老师自然被请到校长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她回来的时候,一边抽泣,一边拿起那根小棍,轻轻一折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小棍儿,只不过是一个废报纸卷成的纸筒而已。
二年级的时候,“小黛”老师下乡支教去了。听我们的老师说,她晒得黑黑的,长长的披肩发剪成了齐耳短发,不再像那个“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了。
可是,那个爱掉眼泪的“小黛”老师,却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出现在我的梦里,那么亲切,那么让人怀念。
文章先抓住特点白描“小黛”老师的眉眼及爱掉眼泪的性格,顺带也交代了“小黛”这个名字的来历,要言不繁地进入了主体。第一件事,写新来乍到的“小黛”老师,面对着“刚入学”的孩子手足无措:领读“a”时,孩子们参差不齐,后来竟然为老师的和蔼可亲,而放开胆量地把“e”扯到了背诗上。孩子们只是图个高兴、热闹,也不可能考虑到老师的感受,所以招致了“小黛”老师的“掩面而泣”。显然,这是“小黛”老师在自责。而从她说的“现在是上课时间,请同学们安静”话里,我们也感受到了“小黛”老师对孩子的爱。这里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应该是“小黛”老师的“正面像”。第二件事是重点段,这个部分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展现所谓的“打学生事件”。文章先从那根“一尺多长的小棍儿”交代起,并“拧着眉头,绷着脸”宣示“小棍儿”的用途,很显然,“小黛”老师是为了“故弄玄虚”“镇”住一些调皮贪玩儿的学生,来保证课堂的安静。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定力实在差劲,于是就发生了老师“拿着小棍儿”敲李小军的“事件”。我们看到李小军大哭大闹时,也一定很震惊:担心这事闹大了。然而,这是怎样一根小棍儿呢?谜底打开了,原来“是一个废报纸卷成的纸筒而已”。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哑然。一怪李小军不该虚张声势地“大闹”,二怪校长不该小题大做地批人。大家也不由同情起“小黛”老师来,这里仍然是为老师画“正面像”。文章略写老师讲《静夜思》时,同学的专注听讲;写老师下乡支教后的形象与性格变化,属于侧面描写,可谓是为“小黛”老师画“侧面像”。而最后一笔的“‘小黛’老师,却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出现在我的梦里,那么亲切,那么让人怀念”,可谓“背影”,让人浮想联翩。正是在多角度的展示中,一位温柔敦厚、光彩照人、堪称良师益友的女教师形象,就3D般地“站”在了纸上。
三、把人物放在疏密相间的表达中来表现
表达,不能一马平川,“文似看山不喜平”;表达,不能干巴空洞,内容丰满文鲜活;表达,不能平均用力,详略得当有重点。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文章的材料也是一样,也有主次之分。因此,选定了材料之后,要仔细想一想,哪些材料是主要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主要的内容要作为重点来写。这样的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人们读了才容易抓住主要内容,印象才会深刻。一篇文章,只有把人物放在疏密相间的表达中来展现,才能够平中见奇,韵味无穷。下面以析析的《我听刘谦侃魔术》为例文谈谈这个问题:
我听刘谦侃魔术
析析 http://blog.xxt.cn/kangzhexi
我是魔术师刘谦的铁杆粉丝。他的照片他的书,只要能搜罗到,我应有尽有。这不,他到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虽然票价老贵,我还是缠着妈妈去捧场。
咦,刘谦真能侃,长长的80分钟,没表演太多的高难度魔术,只是不停地呱嗒。那嘴皮子功夫实在了得,一个个小魔术竟能侃出一套套大哲理。不信?说上几个,大伙儿听听。
一张钱变两张钱的悬念
变钱,是刘谦的开场节目。他露出招牌笑容走到台前,两手一摆,示意观众停止鼓掌。他说:“哪位能借我100元人民币,我将变成两张还给你。请放心,变出来的钱绝对真钞,到哪儿都能花。”
话音刚落,观众蜂拥而上,争先恐后递钱。我也眼馋这高额“利息”,可一看人这么多,只好拉倒。
刘谦指着一位小女孩说,她先到,给她变。说罢,取过钱,折了两下,吹口气,当着小女孩的面,慢慢地展开。呵,果然变成两张。不过,不是100的,也不是50的,而是两张10元。满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我也暗自庆幸,亏得没去打头炮,否则就成笑柄了。
小女孩大概也知道钱变少了,撅起小嘴,一万个不情愿。刘谦好说歹说,才把小女孩劝回座位。这时,他正经地说:“小朋友们,这是刘谦哥哥给你们上的第一堂课,贪婪是没有好处的!”观众猛一愣怔,随即掌声四起。
三个小球的启迪
这个节目的道具简单,一个咖啡杯和三个小球。
刘谦用怀旧的语气回忆说:“这是很早的时候,一位哥哥教给我的。也正是这位哥哥,使我喜欢上了魔术。”说着,他表演起来:一个球放进杯里,又一个球扔进杯里,第三个球装进衣兜。奇迹发生,杯里仍有三个球。
没理会观众的惊讶,他一边重复表演,一边徐徐开导:“事实上,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跟我学魔术一样,第一要勤奋(他把一个球放进咖啡杯),第二要诚实(他把第二个球投进咖啡杯),第三要认真(他把第三个球弹飞到观众席)。大家想,这三个是不是不能少哦?”他又倒出杯里的球,千真万确,还是三个。观众们赞叹不已,同时被他的讲解所折服。
漫天飘雪的延伸
这是最后一个节目。刘谦娓娓地讲述:“我曾经到过非洲,遇见一位可爱的黑人小朋友。那小朋友告诉说,从没见过美丽的雪,也不清楚雪是怎么形成的。敢问诸位,知道我是怎样回答的吗?”
说着,他从道具架上拿起一个斟满红酒的玻璃杯和一张白纸,将白纸搓成筒形,在酒杯里打湿。刹那间,白花花的雪片就从纸筒里腾空而起,又纷纷扬扬落下来。
“我说,只要心里有爱,就能看到美丽。”约莫在十几秒钟的时间里,刘谦一直在重复这句话,纸筒里的雪片也一直在飞舞。而后,舞台上方的造雪机也开始喷雪。哇,好一派圣洁的雪世界,底幕上闪烁的红光,恰似一颗颗爱心在跳跃。
我在想,魔术能玩出哲理,我们的学习也能学出哲理。只要认真去思考、去感悟,哲理就在脑海里,就在手心里。
小作者不仅精心地选择了三件事,用分镜头格式来表现刘谦其人,而且对这些事件进行了较为精当地剪裁与详略处理:
文章开篇就点题“刘谦真能侃”,八十分钟里,“一个个小魔术竟能侃出一套套大哲理”。这就是吊读者的胃口,以提升阅读的热情。前两段是概括的叙述,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第一个小标题“一张钱变两张钱的悬念”中,主要运用记叙手法,清晰舒缓地交代了事件的发生过程,就像一曲轻音乐回响在我们的耳际。文段重在讲述刘谦所侃的道理:“贪婪是没有好处的”。想到大家“蜂拥而上,争先恐后递钱”的景象,联系后面的变化“不是100的,也不是50的,而是两张10元”,我们也会和观众一起“笑得前仰后合”吧?
第二个小标题“三个小球的启示”,偏重于语言描写,主要写刘谦在表演中的“侃”。这一段写得比较简略,通过三个小球的变化,赋予魔术以新的哲理:“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跟我学魔术一样,第一要勤奋”,“ 第二要诚实”,“ 第三要认真”。大家赞叹的不仅仅是表演,而且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三个小标题“漫天飘雪的延续”,相比之下写得就详细多了,并且加进去了传神的细节描写。文段先由刘谦“侃”非洲小孩儿没有见过下雪引发,接着描写刘谦表演的动作和过程,这是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让我们细致地看到了奇迹的出现,雪片的飘落。接着还是语言和下雪的细节描写,并揭示出了这个魔术所蕴含的哲理——“只要心里有爱,就能看到美丽”。
文章结尾议论,升华了主题。
作文篇幅不长,有简要的叙述,有传神的细节,有对表演的赞美,也有精妙恰切的议论,为我们道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由于表达手法的灵活多变,人物形象便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起来。
让人物从字里行间站立起来,重要的是表达手法的灵活多变。表达技巧哪里来?一是“阅读”,二是“练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