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我的教育写作三阶段作文

2018-04-28 
我的教育写作三阶段韩素静说起写作,我们听到的较多的一句话就是:“写作没有技巧,要多写多练。”但,多少算多、多

我的教育写作三阶段


韩素静

说起写作,我们听到的较多的一句话就是:“写作没有技巧,要多写多练。”但,多少算多、多少又算少呢?写作有没有规律性和阶段性呢?自2007年开始写教育随笔起,截止目前,我已有200多万字的记录和思考。总结一下近8年的写作过程,我能清楚地看到其中的两个转折点。这两个转折点,把我的写作过程分成了有不同训练重点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在“练手感”,不求篇幅长短,不论内容雅俗。2007年开始写教育教学日记时,我最大的特点是勤奋。如果哪天没有写下东西,内心会特别空虚,似乎那个日子打了折扣白白度过了一般。那段日子,似乎只有让日子浓缩成文字,这个日子才算真实地、有价值地走过。尽管当时的自己沉浸于那些文字中不可自拔,似乎那些文字有着极大的价值,但现在回头看,我还是把那段练习的作用归结为“练手感”。所谓“手感”,相当于“语感”,我们能一边思考一边流畅的交流,那是因为我们有一定的语感。同样,如果我们能一边思考一边流畅地把思考敲打出来时,我们就算有了“手感”。总认为真正的写作并不像语文老师所说的“先确定中心,再列出提纲,然后开始写作”,对我个人来说,我总感觉文字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拉着你往前走,走着走着,甚至走出一个最初写作者也没有想到的境地。在我看来,如果写作者能被文字拉着往前走,这时就算有了一定的“手感”。


今年有幸见到林茶居先生并陪同林先生参加了一天活动,当天的日记,我理所当然要写《林茶居先生印象记》。最初,我只想把当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但写着写着,我发现我写了林先生的很多细节,例如,就餐时他特意嘱咐服务员给我送一杯水、乘车时主动帮我打开车门、只要有女士在他绝对不抽烟等……写着这些细节,我再一次被感动,我用这样的一句话做总结:“现在重新回望每一个细节,我只想说,林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他告诉我:有一类男士,还在坚持文明的生活方式;有一种文明,还被这样的绅士所坚守!”这句话,绝不是我在写作之前总结概括好的句子,而是在写作的过程,林先生的形象逐渐丰富、饱满起来,这个句子,被我轻轻一呼唤,就站在了我面前。


但,这样的力量是需要练习的。最初练笔,写什么并不重要,无论班级内发生的或喜或怒的琐屑小事,还是班会、家长会、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只要内心有触动,皆可成为练笔素材。掌握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说: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学生需要在朗读上花费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而学会默读、视读则不少于2000小时。写字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也这样说:为了学会足够迅速、清楚而正确地书写,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在练习本里写过1400-1500页。朗读和写字尚且需要这么多时间练习,那创造性的写作,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回头看,前几年的写作应该属于这样的基础练习,手感是一定要练的,这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童子功。


第二阶段,重在练“思维”,表现形式是把篇幅拉长。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想让文章有深度,就必须让思维有广度、深度和灵活度,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因此,当写作者有了一定的“手感”时,接下来就要练“思维”了。


2012年前,我的教育日记大多是千字文,一事一记,一事一得。现在回头看,这些文章尽管简洁明了,但内容还显单薄,缺乏思辨性和周全性。2012年,我加入了张文质先生在网络上开办的“1+1优培写作班”,这是一个读书写作共同体,学员每月上交两篇不少于3000字的作业。最初,我很为“3000字”的要求不解,因为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当社会都在提倡“微”的时代,张老师还偏偏执着地要求写“长”,这不是逆流而上吗?


但张老师又是我崇拜的人,他既然这样要求,就一定有这样要求的原因。所以,尽管有疑惑,但我还是坚持走了下来。两年下来,我切实感觉到“3000字”要求的重要性。因为要想写出3000字,写作者就必须把思维打开再打开,让思维延展再延展。是的,写作就是这样,就像陈文芳先生所说:“写作最重要的是耐力而不是才华,耐力足够了,才能够更好地呈现出你要表达的东西。3000字,对于已经有了一定写作底子的教师而言,会形成一定的挑战,但努力一下,就可以战胜这个挑战。——这样,既能获得写作耐力的训练,又能从中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对于我来说,参加这个写作班是个很关键的转折点,尽管最初很艰难,但这种方式迫使我打开惯常的思维,把思维往深处延展。在这一貌似拉拽的过程中,我拉长了文字,也打破了惯常思维的束缚。


2014年4月份,“优培”作业的主题是“我的兴趣爱好”,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就写过多遍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怎么才能写出3000字?考虑一番,我交代了我兴趣爱好是什么,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兴趣爱好对家庭、对个人有了怎样的影响等。顺着这个思路写下来,我最后写出了3800字。如果没有参加优培,面对这个题目,我可能真的没有太多的话可以说。表面上是没有话语,其实是没有内在的思考。


第三个阶段,重在练“语言”,让语言返璞归真和走向缜密。总是毫无理由地相信,最初写文章时,每个人都在极尽繁华之能事,力求堆砌华美的辞藻、堆叠各种修辞,力争让语句华丽唯美。为了取得华美的效果,有时不惜让文字绕个很大的弯,以至于让文字变得既艰涩又隐晦。我承认,写作需要华美的语句,但写作更需朴素和本真。张文质老师曾建议写文章尽量少用成语,因为成语会造成思维的惰性,要想办法把成语换成通俗易懂的词语去表达。林茶居先生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说:“孩子,你应该写这样的作文:没有成语——成语常常对想象形成抑制;没有典故——诸多典故隐含陈旧的价值观。”在张老师和林老师的意识里,成语和典故都应少用,更不要说其他所谓的唯美的堆砌了。著名诗人、作家王小妮的《上课记》,朴素到只有记录,连点议论都不掺杂,某节的内容只有112个字,记录之外唯一的一句话是“我感觉很温暖”。王小妮认为:“没有力量的作品,也许能靠好词好句得到化妆品的作用,而扎扎实实的写作恰好相反。”


王小妮的这句话是一针见血的。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堆砌华丽的句子?我们什么时候会堆砌华丽的词语?很多时候,当我们的作品没有内涵和力量时,当我们自己都感觉文章很空洞时,我们似乎只有堆叠些华丽的皮毛——好词好句——来装点一下门面了。而真正的写作是让思想说话,是不屑于装点和修饰的,这也正如一流、二流和三流的化妆一样。“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生活本身就是朴素的,质朴中自会蕴藏强大的力量,写文章,也是同样。让文章紧紧粘住读者的,很多时候不是语言,而是内涵和思想。


有了以上的认识,现在写作时,我力求让语言回归质朴,不仅力争让语言回归质朴,我还尽量要求语言严谨。以前写文章,为了表达情感,经常会夸张地运用“最好”“最成功”“最优秀”等极其绝对的词语来形容。读过一本书,会激动地评价:“这是本最适合老师读的书。”听了一节课,会激动地评论:“这是最成功的一节课。”……

但,真的是这样吗?不同阅历、不同知识框架甚至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的老师,全都适合阅读一本书吗?对于同一节课,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经验之上感受的。鲁迅先生曾形象地说:“你要问乡下的地主婆,皇帝娘娘过什么日子,她可能会想,皇帝娘娘就是每天早上可以睡懒觉,不起床,还可以吃白面窝窝头吧?”是的,每个人的想象能不能超越生活的局限,物质是意识的基础,也许,当我们刚刚说完“最”后,一转身就会遇到一个“更优秀”的,那一刻,我们应该怎么说?


再举个例子,以前表达时,总是一不小心地就自作多情地代表了别人,明明是自己的态度,却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态度说成是大家的共识,也就是说,文章中到处充满了“我们认为”“大家觉得”,但,仔细想想,你要表达的观点很多时候是你一个人的观点,而不是大家的观点。所以,现在,我总是会谨慎地表达,“我个人认为……”“……这是我的看法”而不再自作多情地说“我们认为……”


措辞,一定要严谨,这严谨,体现出的是思维的缜密性和周全性。





 

回头总结八年的写作过程,我经过了这样几个关键点和转折点:从刚开始的“练手感”,促使自己写出来、写流畅;再到通过拉长篇幅的方式“练思维”,让思维深刻和周全;再到最后仔细斟酌“练语言”,回归本真和严谨。就这样,一点点,我在实践中前行,在思考中成长,在书写中留下生活和思考的痕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