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教育学 >

最新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知识的保持

2013-05-05 
最新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知识的保持 读书人网(www.reader8.com)编辑最新整理提供相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更多更全更新的教育考试类相关资料在这里,时刻关注我们,祝您成功!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在人们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同化了新知识,使其得到理解,并在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固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使这些知识在记忆系统中保持和储存的问题。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如果这些感觉信息受到特别注意,就会进入短时记忆;而那些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则会很快变弱而消失。当然,如果刺激极为强烈深刻,也可能一次性印人长时记忆系统。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的信息既有来自瞬间记忆的,也有来自长时记忆的,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如果信息得到及时复述,则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长久保存,否则会很快消失;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指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正在使用的信息,也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在工作记忆中,来自环境的信息与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相互联系,从而使人们能够进行学习和作出决策。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问较长,可以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结果,但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信息贮存的方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这种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有重要意义,它使人既能够有效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以便更好地识记,也能使人迅速有效地从头脑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统一的记忆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而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瞬时记忆的登记、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容易长时间贮存在头脑中。

  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及其进程

  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曲线(图6—1),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6-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图6-1中,我们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即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因此,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桑代克在其“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至逐渐消失。这实际上是用痕迹衰退说对遗忘所作的解释。尽管许多心理学家对痕迹衰退说提出了种种怀疑,并设计了大量实验来否认痕迹衰退说。但至今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中留下的记忆痕迹可以永久保持而不会衰退,并且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观点也符合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一般规律,所以痕迹衰退仍然被认为是导致遗忘的原因之一。

  2.干扰说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的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这种遗忘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近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在许多记忆实验中,都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例如,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项目学得快、记得牢,而中间部分的项目总是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差,可能是由于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而最前部与最后部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好,可能是由于仅受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造的影响成的。

  3.动机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忆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比如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在给精神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的许多琐事,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因而不能为自我所接纳,故不能回忆。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4.同化说

  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干扰说是根据机械学习实验提出来的,只能解释机械学习的保持和遗忘,不能解释有意义学习的保持与遗忘。奥苏伯尔认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但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教学中必须努力避免。

  总之,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每一种理论都能解释遗忘的部分现象,但不能解释所有的遗忘现象。因此对于遗忘的原因,应当把上述几种理论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二、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一)深度加工材料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例如,有人曾用英语材料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A组回答呈现的词是大写或小写的问题;要求B组回答呈现的词是否与给定的词押韵的问题;要求C组回答呈现的词是否在给定的句子中适合的问题。每个词呈现1/5秒,然后进行回忆与再认测验。结果C组回忆和再认成绩比其他两组均高出很多,原因就在于A、B两组只是对词的音和形进行了表面加工,而C组对词的意义进行了深层加工。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有人在利用记忆术帮助记忆外语单词的研究中创设了“关键词方法”,即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先在本族语言中找一个读音与外语类似,且能产生有趣联想的词。如英文的“gas”(煤气)一词,可以用汉语“该死”作关键词。两者读音相似,又可以产生“人因煤气中毒而死”的联想,这样“gas”一词就很容易记住了。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

  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2个组块(即认知、心理学);而对心理学家来说,则只是1个组块。再如,有这样一列数字:185119211839193719491935,如果把它看成孤立的数字来记忆,是24个组块,远远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但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可以把它组块化为1851、1921、1839、1937、1949和1935,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年代,则只有6个组块,就很容易记住了。

  (四)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如读一首短诗,某人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在能够背诵之后增加的学习(如再读5分钟或再读5遍)便是过度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教师都知道,对于本门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仅仅达到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例如,加减九九表中的162个数量关系是加减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些数量关系的记忆必须达到“滚瓜烂熟”,可以“脱口而出”的程度;对于乘法大九九表中的81个数量关系也应作如此要求。这些都是实际教学中过度学习的例证。当然,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还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五)合理进行复习

  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EP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背诵材料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阅读,一种是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

  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因而在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盲目性;而后者则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

编辑推荐: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笔记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练习题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河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汇总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题汇总

近年来四川教师资格教育学真题整理汇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教师资格考试频道!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