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 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2. B 【解析】场独立与场依存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3. B 【解析】略
4. A 【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先快后慢。因此,答案为A。
5. A 【解析】发现学习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其次,促使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因此,答案为A。
6. A 【解析】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7. B 【解析】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认为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效果律、准备律和练习律。其中,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因此,答案为B。
8. C 【解析】经验类化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9. C 【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10.A 【解析】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其中,操作定向就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因此,答案为A。
11.A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谐音联想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分散复习和多种感官参与属于复述策略。画出系统结构图属于组织策略。因此,答案为A。
12.C 【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因此,答案为C。
13.C 【解析】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 变通性和独创性。其中,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因此,答案为C。
14.C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属于概念学习。
15.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因此,答案为D。
16.A 【解析】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程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因此,答案为A。
17.C 【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 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因此。答案为C。
18.C 【解析】略
19.D 【解析】建立时间学习表就是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这属于学习时间管理,是资源管理策略的一种。因此,答案为D。
20.B 【解析】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因此。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皮格马利翁效应
2.学习准备
3.可比性
4.生成性学习
5.实质性的
6.任务
7.负
8.目标状态
9.情感
10.替代强化
11.自律道德
12.倒摄
13.学与教
l4.发散
l5.言语
16.客观性
17.先行组织者
18.认知
19.内部言语动作
20.学习需要
三、简答题
1.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它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学习的间接性; (2)人类学习要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 (3)人类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3.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一般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
4.知识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强度律。②差异律。③活动律。④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具体情况。在进行学习的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可以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具体有如下几条: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则; (6)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6.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四、论述题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提取,并加以应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