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布鲁纳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2. D 【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经验思维。
3. B 【解析】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唤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令人期待的教学魅力。故本题选B。
4. C 【解析】略
5.D 【解析】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任务难度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6.D 【解析】根据技能的不同性质和表现方式,可以把它划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类型。
7. B 【解析】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8. C 【解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
9.D 【解析】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自我实现的需要
10.D 【解析】合作学习的特征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团体历程。
11.B 【解析】发展期是指在某一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D【解析】略
13.C 【解析】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婴儿期(0~1.5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应培养信任感。
14.A 【解析】根据鲍姆宁的研究结果,放纵型家庭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
15.C 【解析】略
16.B 【解析】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这是试误学习练习律。
17.A 【解析】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如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获得优秀成绩、取消讨厌的频繁的考试等都是强化的手段。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18.A 【解析】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属于刺激泛化。
19.B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较之记忆的其他两个阶段,它储存的信息要少得多。一般贮存的信息项目为5-9个。
20.A 【解析】班杜拉是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
二、填空题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2.组织
3.限制或障碍
4.最近发展区
5.认知性
6.反馈
7.评价/反思过程
8.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9.微格教学
10.情境教学
三、简答题
1.(1)获得与消退。当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间隔时间很短(几乎同时出现),二者多次重复,则可以建立一个条件作用;而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则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2.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3.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即学生努力学习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把这种成就看成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许可。
4.一般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有独立性。
5.(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认知特征。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四、论述题
1.①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类。
②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强度律;②差异律;③活动律;④结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