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教育学 >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1)

2013-02-26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二)恐惧症

  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回避所恐惧的对象,难以自控。根据恐怖对象不同,可分为社交恐惧症、物体恐惧症、处境恐惧症等。

  (三)强迫症

  指来访者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重的内心冲突,伴随的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呈现出的继发现象。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四)焦虑症

  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着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

  (五)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自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1.偏执型人格;

  2.反社会型人格;

  3.冲动型人格;

  4.回避型人格。

  (六)性偏差

  性偏差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七)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

  (八)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评估的手段多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要使会谈富有成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且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主要有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和画质。

  四、其他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项目检核表;

  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

  (二)自述法

  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自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