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教育学 >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式(1)

2013-02-26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式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式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二)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

  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批判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自律阶段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三、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万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柏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基础,而对个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尊重品质。

  (一)社会参与经验

  (1)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从而改善道德观念和行为。

  (2)参与社会服务的经验可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会的行为。

  (3)另一些社会参与经验,包括参加学校管理和社会政治运动,还可能提高成年期(10—30年后)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二)道德同一性

  道德同一性包含两层含义:l.自我认同。2.寻求超越性意义。

  (三)对人性的尊重

  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对社会的尊重。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