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克隆病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肝脏等肠外损害。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临床表现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克隆病目前无特殊治疗,处理原则是给予全身支持治疗与缓解症状的有关治疗;而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常见的护理问题有:①疼痛;②腹泻;③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有感染的危险;⑤体温过高。
疼痛
【相关因素】
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脓肿形成。
急性穿孔。
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
【主要表现】
克隆病:
常于右下腹或脐周痉挛性阵痛,伴有肠鸣音增加。
病人主诉排便后暂时缓解。
急性穿孔可表现为全腹剧痛、腹肌紧张。
溃疡性结肠炎:
主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位于左下腹或下腹的阵发疼痛,亦可涉及全腹。
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护理目标】
病人主诉疼痛减轻或缓解。
日常生活能自理。
【护理措施】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
嘱病人注意休息,给予舒适的体位,保持安静,以保存体力。
指导病人放松自己,分散注意力的一些技巧,如听音乐,看报纸、杂志,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等。
遵医嘱给予解痉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疼痛剧烈时及时报告,并协助其日常生活。
【重点评价】
疼痛缓解的程度,持续时间是否缩短。
腹泻
【相关因素】
病变肠段炎症。
肠蠕动增加。
肠内水、钠吸收障碍。
继发性吸收不良。
【主要表现】
克隆病:
先是间歇性发作,病程后期转为持续性。
大便呈糊状,一般无脓血或粘液。
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肛直肠者,则有粘液血便,常伴有里急后重。
溃疡性结肠炎:轻者每日排便2-3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排便频繁,可1-2h1次,粪质多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也可只排粘液、脓血而无粪质,里急后重常见。
【护理目标】
病人大便次数减少。
恢复正常的排便型态。
【护理措施】
给予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渣、高营养饮食,勿食牛奶和乳制品。
病情严重者,给予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
保留灌肠时,指导病人正确体位(左侧卧位),药液量(小于200ml)及灌肠后的注意事项(抬高臀部左侧卧位0.5h)。
腹泻频繁者,嘱便后用温水清洗,防上肛周皮肤粘膜破溃、糜烂。
使用大杨酸制剂或甲硝唑治疗时,注意胃肠道的副作用,嘱病人宜饭后服用。
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形态、次数、伴随症状及便后症状缓解情况。
【重点评价】
饮食与药物交疗效:腹泻减轻的程度。
大便性质:糊状或成形;粘液脓血便或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