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概念及基本意义
幼儿园教育绘画技巧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小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2.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
A.4年
B.6年
C.9年
D.9年
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6.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初等教育
B.义务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A.专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10.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D.《义务教育法》
1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二、填空题
1.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叫 __________。
2.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________、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_________。
3.《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________。
4.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_________教育。
5.建国后,我国对小学教育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 __________。
6.《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________”的管理体制。
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_________和 _________。
9. _________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0.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六三学制”、 “五四学制”及“_________”。
1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2.什么叫“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3.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4.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5.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6.小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7.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世界各国为什么要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2.B.见学习精要中中华民国的教育。
3.A.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4.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A.1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 个教育方针。
6.D.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 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见学习精要中的定义。
7.B.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 务教育。
8.B.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B.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条:首先是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最后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1.C.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三方面,见学 习精要。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 2.有文化科学精神 3.基础教育 4.劳动技术
5.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7.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8.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九年一贯制 11.培养创新能力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
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2.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 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 “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 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 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4.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培养的人是在德、智、体、美、老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 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6.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小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7.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 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 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 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四、论述题
1.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及年限的延长,又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即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2.(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