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考频道 > 辅导资料 >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三章社会主义法制(2)

2010-11-22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的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权益,在法律适用上所采取的原则。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适用的法律,不是资产阶级的法律,而是社会主义的法律。

  三、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有关机关或个人对法律规范的内容、涵义、精神和技术要求等所作的说明。国家制定法律时应尽可能全面和明确,但法律作为一种普遍遵守的准则,总是概括的、定型的,它不可能对有关的一切事务规定得详尽无遗,同时,实施法律的各种具体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事件和情况等千差万别,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加之人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要把法律规范正确地适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必须有法律解释。

  2.法律解释的分类

  法律解释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主要的分类是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分为法定解释和学理解释两大类。

  (1)法定解释。又称正式解释、有权解释、官方解释、有效解释,是指有法律解释权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对有关法律规范进行的解释。法定解释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进行的,它同被解释的法律规范本身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法定解释在法学上通常又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行政解释三种。

  (2)学理解释。又称非正式解释、任意解释、无权解释,一般是指由法定国家机关以外的其他主体对法律规范所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这种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通常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法定依据。虽然如此,非正式解释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制宣传以及法律发展方面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法律解释的方法

  法律解释的方法有多种。根据解释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释方法可以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充解释三种。

  (1)字面解释。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

  (2)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广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里的“父母”与“子女”都应作限制性解释,前者应限制在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的父母,后者应限制在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

  (3)扩充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窄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一词应作广义解释,不仅包括宪法和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一、守法与违法

  1.法的遵守及其要求。社会主义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具体地讲,就是要求人们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不得违反和破坏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守法是当家作主、捍卫自身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和自由的自觉行动,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人民群众自觉守法是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力量源泉之所在。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法律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因为社会主义法律靠国家机关来贯彻执行,而国家机关是否守法,主要取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他们模范地守法,才能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守法。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社会主义法律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保证。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规范化,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组织和党员带头守法,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由法律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2.违法。违法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违法行为可表现为超越法律允许限度的滥用权利、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定的义务等。违法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即违法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违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违法行为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损害。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能认为是违法。二是具有违法性,即违法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一切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并非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违法。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违反法律,才能认为是违法。违法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是统一的、紧密相联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性的基础,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

  通常认为,违法须由以下要件构成:①必须有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仅有思想而无行为不构成违法。②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即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③必须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即行为人有主观上的过错。④行为人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根据违法的具体性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和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违法可分为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刑事违法和违宪行为等。其中刑事违法即犯罪是违法中最严重的一种,其他违法行为则属于一般违法。

  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换句话说,违法者要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法律后果负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与违法有不可分的联系,违法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据,不构成违法,不承担惩罚性的责任;法律责任意味着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性反应和谴责,是国家运用强制力使责任主体承担和接受的否定式法律后果。确定和追究法律责任,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并严格实行责任自负原则。

  法律责任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按照违法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违宪责任。

  法律制裁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是密切联系的:两者都是基于违法而产生的,没有违法,就失去了追究法律责任的客观基础,也就不能实施法律制裁;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和基础,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直接结果和重要表现形式。不承担法律责任,就谈不上受法律制裁。但是,承担法律责任却不一定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在有些情况下,根据违法的具体情况,可以依法减轻或免除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作为国家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实施的强制措施,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具体表现,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严格依法办理,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权进行法律制裁。法律制裁的目的在于制裁和教育违法犯罪者,主持正义和公德,恢复和维护被破坏的法律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因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违宪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违宪制裁是依据宪法的特殊规定对违宪者实施的制裁措施;民事制裁是指对违反民事法规、侵犯他人民事权益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所采取的制裁措施;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由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而应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刑事制裁是指由司法机关对触犯刑律而应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人所施加的制裁,即刑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