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不赚钱的产品、增加高利润不二法则。绩:上半年业务表现理想,收入上升58.7%,达到人民币75.464亿元,液体奶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30%左右,国内排名第一。这份半年报让投资界更为欣喜的是,蒙牛在国内乳品行业利润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下,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9%,达到3.434 亿元人民币,毛利率由22.4% 增至23. 3%。业绩公布后,巴黎银行、花旗集团(Citigroup)分别将蒙牛的股票评级从持有和卖出上调为买进,美林(Merrill Lynch)维持了买进评级,并将其股价目标上调了27%,至13.23 港元。
9月,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宣布其截至2006 年6 月30 日的中期业产品是蒙牛的
面对如此佳绩,蒙牛集团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蒙牛调整了产品结构,淘汰了低附加值产品、增加了高附加值产品。
蒙牛之所以能够准确地对3大产品线(液态奶、冰淇淋、奶品)、数百种产品做出准确的效益评定,调整产品结构,除了在营销上成功地对消费人群进行了有效锁定外,还在对单一产品的效益管控有着独到之处。“我们并没有一味地单纯强调低成本,我们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效益。”姚同山道出了蒙牛成本管理的精髓。
单品成本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乳品企业比较重视发展速度,却不太注重经济效益,重视市场占有率,忽视销售利润率,以至于产量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盈利水平却在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2002年是6.8%,2003年是6.1%,2004年是5.4%。按企业所有制划分,外商投资的乳制品企业在2004年的销售收入利润率是8.85%,集体企业是3.38%,私营企业仅为1.98%按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为5.57%,小型企业为5.28%。可以看出,我国乳品企业的规模效益并未得到发挥,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型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
这几年,外界眼里的蒙牛多是它的“超级营销”——通过杨立伟、超级女生形象代言人获得良好的品牌效应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少有人关注蒙牛还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内功。“企业要迅速发展,蒙牛需要做的事很多,保证奶源、了解目标消费者需求、做好市场营销、保证产品质量,因此我们在中间环节一定要保证企业运转的健康环境。”姚同山强调。很多同行还在困惑是要“销量”还是要“利润”时,蒙牛已经开始一箭双雕。
每年,蒙牛都会投入销售收入的7%~8%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研发。每年,近百种新上市的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或其他奶产品,如奶片、奶酪等的“去”与“留”,在产的约170种液态奶产品、二三百种冰淇淋产品等淘汰与否都有着严格的参考投入产出比数据。那种仅凭简单的市场试销、粗放的消费者反馈的做法3年前就被蒙牛逐步弃用,而被科学的成本核算所取代。目前,这套投入产出比方法仍在不断完善之中。
如今,蒙牛的每种产品都进行着严格的监控和成本核算,其成本核算能细到单一产品。通过单一产品与标准配方下的成本数据比较,管理者能监控到生产投料环节是否有浪费现象。通过单品量本利分析,蒙牛能快速而准确地知道哪种产品盈利、哪种产品不挣钱,从而为销售定价和产品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主动地调整研发、销售等各环节策略。
据蒙牛的内部人士透露,外界往往认为越贵的产品利润越高,但是蒙牛人通过投入产出比方法进行的分析测算发现,有些价格非常便宜的产品,如零售价5角的冰淇淋的利润可能比卖2元钱的产品还高。“原因很多,比如低价产品销售量大,其单位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单品运输成本等都会随之降低。”
蒙牛今年新开发出的且非常畅销的高档牛奶“特伦苏”和“奶爵6 特乳”就是其运用投入产出比方法,进行价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两种产品。
姚同山之所以反复强调蒙牛追求的不是一味的低成本,而是投入产出效益,这是因为,投入产出比效益体系与单纯的低成本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投入产出比效益体系是对产品从成长期、导入期、成熟期及消费期整个生命周期的监控。在每个阶段,蒙牛内部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对于没有达到目标的产品要先进行改进,改进后还无法达标就会遭到淘汰。此外,蒙牛不是单独用产品成本作为考核产品是否成功的指标,管理层还要看产品的效益、毛利率、净利率指标,并且根据产品在各生命周期阶段的规律,制定科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