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聋校八年级课文《挑山工》第一课时。
上课伊始,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课文中写的是谁;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把挑山工的话划出来。
约五分钟后,有学生示意已经读完。教师便请学生交流对三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学生面露茫然之色,遂又低头看课文。又一个五分钟过去了,教师再次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有一名学生打出“挑山工”的手势,其余学生纷纷效仿。教师追问:挑山工是干什么的?课堂又陷入沉闷,学生的视线在课文前后游移,无法作答。教师提示:老师是教书的,医生是给病人治病的,农民是种地的,那么挑山工是做什么的呢?有学生从课文插图得到灵感:挑西瓜、凳子上山。教师再次启发,还可能挑什么上山?学生茫然。教师指出课文中句子“天天挑货上山”,“货”是什么?学生摇头不知,教师请学生用这个字组词,学生查字典后组“货物”。师:商店里有许多货物。生:有吃的东西,有玩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其他学生纷纷补充。
第一个问题解决完,课已接近尾声。
这节课按常规评价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但是从探索聋校教育有效课堂的角度讲,这是一节有意义的尝试课。通常情况下,聋校语文课的第一课时是疏通课文,讲解词语,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全文形成初步感知之后,才针对课文思考问题。而这一课则是在未进行生字词教学之前,考查学生自读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而这个现实,足以引发对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很多思考。
聋校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年级愈高,语文教学便愈吃力。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学生理解上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词语不理解,句子读不通,甚至整篇课文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低中年级语文学习的积累关未过。由于听障原因,聋生的词汇习得以语文课堂为主。一个词语必须经由认识、掌握、运用三个过程,才能真正进入聋生的语言体系。聋哑学生词汇积累不够很大程度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以手语为主,少有巩固运用书面词汇的机会。久而久之,便淡忘了。升入高年级后,课文难度加深,该有的词汇储备又不具备,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二是习惯于“嚼烂了喂”式的教学方法。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教师便逐词逐条地解释,一句话一句话地帮学生疏通。新词旧词平均用力,处处重点也即没有重点。课堂中学生获得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似乎已经懂了,等到了新的运用环境里,又变成了新的理解难点。三是恶性循环。学生愈不懂,教师讲解愈详细,教师讲解得愈详细,学生的理解能力愈差。结果是,学了九年的语文,很多聋生连读书看报的基本能力都没有形成。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发展聋生自己的理解力,势在必行。在扎实有效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我们要大力改革聋校语文课堂的模式,减少教师繁琐细致的讲解,增加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一是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手语朗读课文的过程形象却不利于静思默想,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手势牵扯,无暇顾及所读语句的含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读书,造成读完课文却不知所云的无效劳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默读默看的能力,直面文字,思索文字,并要求随时划划写写,划好词好句,划理解难点,写注释解释,写所想所感。天长日久,学生在阅读时便会形成主动理解主动思索的习惯。二是强调读书获得的交流。读完课文,你觉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用得好,你觉得哪些语句最美,哪里让你最感动,你读懂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等等。由易到难,调动聋生心、情、意的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和拥抱文字,理解文字,让聋生在思考、选择、表达中发展自己的理解力。
3COME考试频道|http://www.reader8.com/exam/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