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您关注: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
马自清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他来自基层,长期坚持深入在生产第一线,在进行生产和推广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求真务实。在解决多项重大生产技术难题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有:2005年宁夏自治区“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科技进步一等奖(3),2009年宁夏自治区“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3),2010年农业部“灌区冬麦套复种技术示范推广”丰收计划二等奖(2),2002年宁夏自治区“糯玉米系统技术开发与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1),2003年农业部“优质水稻品种及配套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丰收计划三等奖(9),2001年农业部“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丰收计划二等奖(9),1994年宁夏自治区“银南灌区吨粮田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进步三等奖(8),1992年农业部“吴忠市春小麦套种玉米高产模式栽培技术”丰收计划三等奖(8)。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二传手”荣誉称号。2009年评为国家级百千万及自治区“313人才工程”人选。
近年来,他致力于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针对引黄灌区干热风频发影响使春麦单产水平下降的趋势及春麦套种玉米共生期矛盾突出影响产量、效益发挥等问题,在生产上实施技术变革,改春麦为冬麦,改春种为秋种,利用冬麦早熟争取后作积温,进而改套种两熟制为复种两熟制。在大田生产中他通过引用强冬性的高产冬麦品种明丰5088、宁冬10号、11号,通过大量试验研发集成了冬麦越冬保苗、早灌春季第一水、氮肥后移、机播旱追肥等技术,形成了冬麦套种玉米超高产和复种蔬菜高效益、复种青贮玉米、复种油葵四种技术模式。所指导的宁夏农垦连湖农场345亩冬小麦示范点,经有关部门专家和农调队测产,平均亩产713公斤,最高亩产754公斤,创造了宁夏小麦单产纪录。在与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到2011年推广种植冬麦64万亩,占灌区小麦面积1/3之多;冬麦平均亩产485.0公斤,比春麦亩增产140.2公斤,增长40.7%,实现了小麦单产水平的重大突破。“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2010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灌区冬麦北移套复种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实施以来,主要负责起草制定全自治区粮油高产创建技术指导意见,负责提出自治区粮油作物主推技术。作为高产创建吴忠市利通区、贺兰县等5县9个农业部冬麦万亩示范片及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农业部整乡试点省级指导专家,指导制定了技术实施方案,通过举办乡级技术培训班、召开观摩现场会等形式进行政策和技术宣传,并在冬麦播种期、返青期、灌水和施肥等关键时期进行巡回指导,提高了示范点的技术到位率。特别是针对2011年冬麦返青期间因前期降水少土壤干旱及渠水来迟的情况,及时提出并实施了镇压保墒、实施机播旱追肥借潮溶肥的技术措施,促进了大面积冬麦返青并恢复正常生长。通过测产验收,冬麦万亩方的平均亩产为554.74公斤,较上年亩增产6.81公斤,较示范县当年平均亩产402.1公斤亩增产152.64公斤,增产38.0%。
马自清同志针对计算机在农业试验及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应用上,非职务创作了“农业试验统计分析软件”,用程式化的方式实现了Excel在农业试验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在国家版权中心进行了计算机软件登记。近年来在四川、北京、新疆、福建等12省区及自治区内各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应用,极大方便了应用单位的试验统计分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的统计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年来,参与编著《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技术研究》、《优质小麦水稻玉米生产技术》等及制定地方标准“宁夏引黄灌区冬麦栽培技术规程”和发表论文20篇以上。
马自清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事实,遵守法纪、公共秩序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本职工作为已任,严守职业道德,团结同志,共同协作,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先进事迹王永宏
王永宏,研究员,宁夏农林科学院玉米栽培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站长。工作21年来,坚持农业生产第一线,面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搞研究,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为宁夏粮食上台阶和高产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1、服务“三农”,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注重调研,了解生产,面向生产需要开展项目研究,服务农业生产。1990年一参加工作就来到宁夏固原团庄基点,几年来,通过引进筛选良种,优化栽培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加快了固原北川主要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提升了生产水平。1997年针对宁夏南部山区“十年九旱”、玉米品种更新缓慢、栽培技术落后、种源无保障等现状,引进了登海1号等品种,建立多点高产栽培示范,完善了制种技术,促进了山区地膜玉米生产发展。2000年联合开展了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先后引进审定了一批新品种,通过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实现了宁夏玉米品种第五次更新换代。针对宁夏规模化养殖业快速发展,利用引黄灌区“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生态特点,先后开展青贮玉米质量评价标准、冬麦后茬复种玉米研究与示范,筛选出多个优良品种,制订了相关技术标准3部(DB64/T477—2006、DB64/T542—2009、DB64/T541—2009),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引黄灌区种植与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来主要开展以粮食增产为主题的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吴忠、青铜峡、平罗、国营农场等地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多年来,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取得科技成果7项,审定品种5个,制定地方标准4部,撰写论文46篇、科普文章1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先后10多次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2、深入生产,敬业勤业,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他总结制订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64/T540—2009)”,结合农业部“一增四改”关键技术,编印了“引/扬黄灌区玉米亩产1000公斤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和“宁南山区地膜玉米亩产750公斤高产创建技术模式”,结合冬春季培训发放。为了提升宁夏玉米整体生产水平,他利用宁夏“三农”呼叫中心网络贯通各乡镇的便利,在关键生育环节,将网络直播搬到了示范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答疑解惑。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就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帮助或现场指导,2011年先后邀请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来宁夏指导24人次,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和观摩30多次。
为了确保技术到位,王永宏和他的团队经常早出晚归深入田间地头,2011年4月初在同心县河西镇艾家湾村指导播种时刮起了大风,风沙夹杂着雨雪,满脸都是泥土,但他坚持指导直到播种结束。像这样春季迎着风沙播种、夏季冒着酷暑指导管理、秋季踩着泥泞深入田间调查,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他的脖子上落下了难以治愈的日晒斑。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站长,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宁夏玉米产业发展中,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配合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建立了以中低产田提升为主的玉米创高产示范;在银川市永宁县建立了超高产栽培示范与品种展示;在吴忠市利通区针对规模化养殖需要建立了冬麦后茬复种青贮玉米示范;在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有限的同心县河西镇建立以整建制玉米高产创建为主的高产高效生产示范;在旱作雨养区的固原市原州区建立了全膜秋(春)覆双垄沟播技术生产示范。多年来,王永宏组织实施的示范田以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标准化程度高,成为农技人员、种子企业、农民培训观摩的样板;他指导落实的玉米高产创建示范连续多年创造了宁夏最好水平,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3、积极投身粮食高产创建,增产效果显著
2008年以来,他积极投身于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分析区域光热资源和地力水平,以“高产田超高产、中产田创高产、低产田争高产”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