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1新春带横批春联大搜集
2011兔年各行各业春联大集合
2011自创春联 过个好年
兔年《两岸书法家百幅春联集》
2011年兔年对联大集合
2011年兔年七字对联来欣赏
2011年兔年五字对联来欣赏
在中国天南地北包罗万象的年俗文化里,老广州又以其发达的市巷文化,酿出尤为生动鲜活的春节文化。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脚步下,不少人猛然发现,老广州过年的风俗如同这座老城发生的变化一样,旧有的身影正渐行渐远。如今高耸的楼宇间已听不到昔日的卖懒歌,林立的天桥下已没有炸油角的香气弥漫,卡拉OK厅、歌舞剧院、西餐厅甚至游乐场转眼间成了广州年轻一族新年聚会的去处……如何让春节过得更有年味?伴随着专家们对“复兴年文化”的呼吁呐喊,本报记者走街串巷,采访了西关老人、民俗专家,为大家重制了一幅“老广州过年”的“年俗表情”、“年俗记忆”和“年俗日历”。厌倦了声色犬马现代节庆方式的人们,可从中找寻那些日渐消逝的广州年味……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扫屋、做年夜饭、祭祖、串门拜年、宴饮、贴春联……然而,除了这些中国年俗的核心要素外,老广州过年又因其生活于岭南一隅,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人文意识,而酿生出异常纷繁、细腻、温情的广州年文化。
表情一:
卖懒歌:“卖懒仔、卖懒儿,卖俾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醒(明)朝清早过新年。”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庆枫告诉记者,广州人最早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广州自古就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华南商品交易中心。这些独特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群体心态、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广州人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又不忘本土文化。纵观广州的各种风俗,既有中原文化哺育的影子,又存留古越族遗风的韵味,更有大胆吸取海外新鲜事物的情趣。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老广州的年文化上。”
从腊月二十三谢灶那天起,广州谓之“入年关”,在年三十之前的8天里,老广州人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谢灶”、“开炸”、“蒸糕”、“扫屋”、“洗华(东西)”、“包粽”、“贴对”,一个都不能少。广州旧时还有一首“新春习俗歌”,生动地记录着这些年俗:“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掉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专家认为,老广州过年除了细致、毫无疏漏地保留从中原承接下来的各种年俗外,还发展出极具岭南特色的过法。“封利市——逢没结婚的人就给”这一习俗据说最早传自香港,闻名遐迩的广州迎春花市也最早将“发财树”、茉莉等花种从海外引入……
中山大学教授、民俗学博士刘晓春认为,老广州的年俗林林总总,发达的市巷文化造就了丰盛纷繁的广州年文化景观。旧时,广州老城区的街巷间过年会有舞狮志庆,传统的街头艺人手举狮头、脚踩竹竿,凭一身绝活技艺可以攀到西关老屋的二三楼,衔走家家户户悬于窗台、门外的“利市”,人们纷纷以招来这一“瑞兽”为喜;旧时广州还流行一个卖懒歌的年俗:年三十大早起床,父母就把孩子叫醒,让小孩拿着一个鸡蛋,插上线香到村外跑三圈,小孩嘴里还要唱卖懒歌:“卖懒仔、卖懒儿,卖俾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醒(明)朝清早过新年。”据说,只要小孩子能把这个鸡蛋卖了就表示卖掉了一身懒惰,但是很多小孩都偷偷自己把鸡蛋吃了,回来告诉大人说已经卖掉了。
广州番禺民俗专家屈九介绍说,单单从过年饮食一环,老广州年文化中的“纷繁”一特点就表现无遗:老广州过年的小食有煎堆、油角、爆谷、蛋散、芋虾、糖环、年糕、糖冬瓜、糖莲藕等不下10个品种,其中每个品种还可以变幻出形态各式的
美食。“有些老奶奶做煎堆有绝活,可以把煎堆做成排球大,中间用嘴吹入空气,吹得煎堆皮只有几毫米,皮薄松脆,特别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