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小城镇企业的运营新模式(1)
这是一篇关于小城镇企业在城乡节点上的商机的文章,3COME为您整理。
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扶持,不仅带活了农村的金融市场,也为小城镇注入了新的生机
伴随着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有了消费的愿望,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天然距离屏障,却使得农村居民无法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消费场所。在缓解我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阵痛的同时,如何建立起城乡居民的共同消费市场,小城镇在这里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观点是——在城乡经济节点,即现有小城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社会各界的投资及政策支持,最终将这里建设成为具有更多功能的新小城镇,以解决吸收本地就业、拉动城乡消费环流等重要问题。
国家对于小城镇的建设,不应一味地进行以拉动内需为目的的投资建设,更多的应该是填补城乡经济级差间的空白,缩小城乡消费理念、消费档次、生活水平等诸方面的差距,逐渐形成一个有足够抗风险能力、良性运行的市场经济模式,最终将小城镇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新小城镇经济圈。
发展小城镇经济的意义
资料显示,为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局面,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均有向小城镇倾斜的趋势,如山东省胶州市就已加大财力倾斜,力推重点小城镇的发展。近期我国4万亿救市计划的出台,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今年大量外向型企业的倒闭,已经充分反映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除了经济上的重创,这场金融危机还带来了新的失业危机。大量失业的农民工返乡后,如何安心度过这段漫长的待业日子?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真正融入世界市场之后,这次的金融危机,不过是国际金融市场给中国的一份小小的见面礼而已。而城乡经济节点的存在,可以大范围地整合劳动力和资本的组合,有效避免今后遭遇更大金融风暴时,中国陷入经济危机→失业危机→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
新小城镇——城乡经济节点
回到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中我们发现,经济级差的存在,不仅会导致人口流动等社会现象,更会出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资金流量倍增的情况。也就是说,作为我国城乡经济级差节点上的小城镇,将会成为中国今后发展的主力军,不仅将吸收来自城市的雄厚资金、技术,更能带动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与就业。基于此设想,我们提出了“蝴蝶结模型”,以解释城乡经济级差节点的重要现实意义。
此模型应用的主要条件,是两区域间存在经济级差(符合我国城乡经济差距的现实),而存在经济级差的区域之间,一般会有大量劳动力转移。符合条件下的模型就可以发挥效用:在城市居民带动的消费、农村廉价劳动力的生产两者之间实现一个良性循环,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循环效应会被扩大,即城镇的消费市场也会不断随之扩大。此模式也可推广到无小城镇基础的城市与农村之间,或者是存在经济级差的区域之间。
当我们跳出模型,再次重新审视小城镇时发现,其担任的经济角色应同平衡城乡经济的有力杠杆一样。但是城乡经济的巨大差距表明,我国小城镇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