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之10)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温故(之10) |
|
|
|
温故(之10)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563370986/9787563370986
·条形码:97875633709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温故》(之10)内容简介阿班:《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回忆;张昌华:毛彦文其人其事;潘静超:郑孝胥与严复交往始末;蔡登山:温雅中有[铁]——从集外遣文看周作人骂陈西滢;陶恒生:空战英雄刘粹刚的生死恋;高增德:叩门访师记;周有光:从小学到大学;汪成法:胡适与北大旁听生——兼及胡适为人的一宗疑案;刘陶:顾颉刚致刘敦愿书简四封;徐宗懋:西洋版画与北京城。
编辑推荐 《温故》(之10)看点:名家说:沈昌文(著名出版人)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现在来温故,会有特别的意义。雷颐(学者) 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秦风(图片收藏家) 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谢泳(学者):《温故》要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目录 特稿 《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回忆人物 毛彦文其人其事 宁折不弯一老人——追忆钱孙卿先生 郑孝胥与严复交往始末口述 叩门访师记 从小学到大学回眸 温雅中有“铁”——从集外遗文看周作人骂陈西滢记忆 1937:寄寓北平故事 空战英雄刘粹刚的生死恋聚焦 “三十年代”问题——从《顾准自述》看“两个口号”的论争片语 胡适与北大旁听生——兼及胡适为人的一宗疑案文本 一份延安时期的“特嫌”档案 顾颉刚致刘敦愿书信四封影像 西洋版画与北京城来函选登 杨向群来函 王岩来函 王任来函
……
文摘 《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回忆 哈雷特?阿班1926年来中国,从事新闻采访与报纸编辑,1929年起任《纽约时报》驻北平特派记者,后调往上海,任中国首席记者,凡十二年,于1941年离任回国。1944年出版《民国采访战》一书,回忆了自己在中国历时十五年的记者生涯。该书的中译本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里刊出的是该书的节选,文中的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接掌《英文导报》8月(1926年——译者)底,我终于迎来了转机。我收到北京《英文导报》东主葛洛甫?克拉克的信,问我是否有兴趣去北京,替他担任报纸的总编。他提出的薪水是每月六百大洋。我到处打听北京《英文导报》的情况,大家却避而不谈,甚为奇怪。有人说,报纸“还可以”——但又说,克拉克曾经是个教授,不是个专业的新闻人。他这家公司的大部分股东应该都是传教组织,有些还是中国人。克拉克本人常被称为“空头激进派”。我们之间有了书信往返后,克拉克先生写道,他要找的人,要在北京《英文导报》“至少呆到1927年中”。我最后回信谨慎地说,我会在9月中旬自费北上,先开始工作。六周之内,给他个明确说法,看能不能呆到1927年中。我指出,这么做的话,即使我决定不在北京呆那么久,他也有足够时间在年底前另觅人替代。大家白纸黑字同意这些条件后,我终于在四十二岁生曰那天,乘船从上海赴天津。几个月后,我离开的地方成了全球的新闻中心,也成了紧张态势的发源地。但是,我跑到北京来,看似避重就轻,却在后来几年,多方证明我的这一选择有无上价值。我与北京《英文导报》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了1927年6月。在我的整个新闻从业史上,这段工作是最不寻常的。期间,我对远东政治生活的认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震动。我至今仍在庆幸,与该报分手,居然没闹到严重损害我的职业声誉和人品的地步,实在难得。该报的主持人葛洛甫。克拉克是个友善的人。他体格肥壮,一只眼略有斜视,态度有时客气得过了头。但不知怎的,他总让人觉得不自在,好像别人欠了他什么。我抵达那天,他请我去他家共进晚餐,我也有幸认识了克拉克太太和两个孩子。席间,克拉克侃侃而谈,讲到外国人在北京要找到理想住所殊属不易,接着,便提出要把他的房子分出一部分租给我。给我的部分包括客厅、餐厅、浴室、储藏室和一间大卧室,自带一进院子,与克拉克的那部分住所是隔开的。他还提议,可以让他的几个仆人专门过来替我做饭和料理其他家务。他要求的租金相当便宜,我就当场答应了下来。我说,我现在只答应先住
……